今年不止一次看到,LSE的毕业生回国也找不到工作了。
看上去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主要原因是,原先一些只招LSE及以上院校的岗位,在内地越来越少了。不仅不再招人,连原有团队都在裁撤或降薪。
且哪怕外资行和头部券商依然对海归有偏好,现在的趋势也是从窄化的list逐渐变成以排名为参考的宽口径。
在排名上,LSE向来是很吃亏的。
QS就不说了,今年很遗憾地又跌出了世界前50;北京选调生要参考的ARWU/软科,G5的其它四所+王爱曼布一直稳定在世界前百,而LSE近两年则跌入了151-200的区间内。
综合排名不给力,LSE的金字招牌,也不太好使了。
更何况,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长时间的实习。在这一方面,LSE相比港三和内地高校,也是处于劣势的。
港校除了地理位置的优势外,还有一项制度性的加持,就是我前天写文章聊过的,延毕的可能性
一年硕士变成两年,无论对于长时间的实习,还是参加秋招面试,都非常方便。
从投产比的角度来说,LSE的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门槛高、花费高,且从近两年的形势看,就业并无明显优势,和港三拉不开差距。
LSE的门槛奇高。首先,LSE对陆本有一个内部的list:
top 10的有:
清、北、复、交、人、浙、南、武、中山、北师大。
11-35的有:
余下的大多数985(有8所不在其中)和少量211(两外、上财、中央财经和西南财经)。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很高分。
按今年情况,恐怕都等不到LSE开放申请,这些学生就已经被内地高校保研或者被港三提前批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