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招生官记住你?不是分数,不是奖项,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赵述慧>日志>如何让招生官记住你?不是分数,不是奖项,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赵述慧

赵述慧

申请指导师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石家庄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赵述慧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如何让招生官记住你?不是分数,不是奖项,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

    • 美国本科
    • 留学新闻
    2025-08-01

    在高校招生会议的长桌上,一份份申请材料密密麻麻堆叠如山,成百上千名学生的经历被压缩进几页纸。在讨论谁最打动人时,几位招生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几个名字。但当被问及:“他们的成绩、语言考试是多少?”现场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因为那些数字,并不是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关键。

    对于越来越多的名校来说,学术实力早已成为门槛,而非决定性因素。真正让他们驻足的,是学生身上独特的目标感、清晰的思维路径,以及能够自我定义价值的能力。

    这一点,在一对兄弟的经历中体现得尤为清晰。


    01

    两种成长路径,一场关于选择与认知的分水岭

    哥哥的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亮眼:IB预估分44(总分为45),修读了四门高阶课程(多数学生仅选三门),还获得了杜克大学一位长期从事脑科学研究的教授亲笔推荐信。信中评价他“展现出超过年龄的学术思考力和科研主动性”。他最终拿到了多所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包括UCLA。

    三年后,弟弟也走到申请季。他最终进入了一个招生人数极少、融合商科与生命科学的项目——宾大LSM(Life Sciences & Management)。这是哥哥当年无缘的方向。两人学术背景相近,为何结果不同?

    并不是弟弟成绩更好,而是从更早开始,他便建立起一种清晰的思考习惯:不是去模仿优申请者的经历,而是根据自身兴趣,搭建起一条独有的学习路径。这并不是规划时间的简单延长,而是成长方式的根本变化。

    太多学生在最后阶段才着急寻找“补救式”经历,希望能让申请表看起来更完整。但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去尝试这个项目?”答案常常是:“我以为那不适合我”、“老师说我不行”。

    当学生长期处于“听从指令”的状态中时,他们的选择变得狭窄,不再思考“是否值得”,而只问“我能不能”。但真正的学习,恰恰是打破这些设限,在每一次犹豫时说一句:“试试看,也许可以。”


    02

    不是叠加资源,而是从热爱中走出的选择

    弟弟的申请材料中,同样包括了竞赛、科研、社团等“常规要素”——他曾获得NEC商业竞赛的优胜奖项,是经济社团的骨干,也是一名体育校队成员。但这些经历并非孤立地堆砌,而是紧密围绕他的一条主线展开。

    从九年级开始,他就在思考:如果我同时喜欢生物与商业,能否在两者之间找到真正的问题切口?在不少指导者建议他“选一条路走到底”时,我们反而鼓励他保留这两种兴趣,并寻找交叉点。

    他把自己对家庭医疗经历的反思,转化为一个明确的目标:“我希望让新药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患者。”这一愿景背后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系统性的准备:

    • 研究经历:参与了大学层面的生物课题,展示科研能力;

    • 实践积累:在药企见习,了解临床试验流程;

    • 学术结合:设计过医疗定价模型,将生物与经济结合;

    • 个人动因:来自亲身家庭故事的真实动机,增强说服力。

    这些不是凭空设想的“包装”,而是持续行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逻辑链。


    03

    我们能做的,不是给路线图,而是校准方向感

    有经验的指导者都明白:比“安排”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判断方式。

    在申请竞争激烈、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模板化成功”越来越难复制。每年都有人拥有完美的分数和充足的活动,却仍未进入理想的学校。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他们的故事中,缺少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

    而当学生学会围绕自己的兴趣、疑问、经历去提问、去设计方案,他们不再只是申请者,而成为具备独立判断力的问题解决者。这正是高校希望培养的人。

    这对兄弟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从一份简历走向另一份更长的简历,而是从“我应该做什么”,到“我想做什么”,再到“我能做出怎样的贡献”。路径不同,意义也就不同。


    如果你也在思考未来的方向,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而不是:别人说什么才是“加分项”。真正能被看见的,不是表面的“丰富”,而是内在逻辑的清晰与坚定。

    这不是捷径,而是一条更值得走的路。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赵述慧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赵述慧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