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受养子女需在香港居住满两年”,才能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的专上课程学额。这意味着通过“受养人签证”赴港备考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内地家庭,若子女未实际居住香港,将无法再以“本地生”身份参与竞争香港八大公立大学的15,000个政府资助学额,同时需支付高昂的非本地生学费。
此次政策调整直指近年争议焦点:“内地自修生”通过“零居住”策略获取本地生资格。许多内地家庭选择举家不赴港,仅让孩子以受养人身份通过DSE集训参与升学,这一行为被在港家庭视为“资源掠夺”。港府此次明确表态,强调“不来港居住却占用本地生名额”影响教育公平及公帑分配,政策执行将从“2024/25学年(2026年入学)”开始。
一:受影响群体与应对策略:不同年级学生如何自救?
以下为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应对方案:
1. 中六学生(2024年DSE考生):
- **政策豁免**:因政策调整为“预告性质”,2024年DSE考生仍可按原规定申请本地生资格,享受政府资助学费(如港大2023年学费约4.45万港币/年)。
- **行动建议**:抓紧最后机会完成DSE考试,无需额外调整计划。
2. 中五学生(2025年DSE考生,2026年入学):
- **居住要求**:需在**2026年9月前**到港定居,并提供至少一年的全日制香港学籍或居住证明(每年离港不超过90天)。
- **难点**:香港本地学位紧张,临时插班难度大。
- **解决方案**:通过**新东方「紫荆杨帆」计划**获取香港本地全日制学额,确保学籍合规,同时接受DSE针对性培训。
3. 中四及以下学生(2026年DSE考生,2027年及以后入学):
- **居住要求**:需在**2025年5月底前**已在香港居住满两年,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全日制香港学校就读**:两年内需在港校完成正规课程。
- **居住证明**:向入境处申请出入境记录,证明两年内每年离港≤90天。
- **行动建议**:**越早赴港越好**,优先插班小学或初中,适应语言与课业环境,为DSE备考铺路。
二、政策解读:香港身份规划的“新游戏规则”
尽管政策打击了“零居住”的“漏洞利用”群体,但**真正计划扎根香港的家庭仍可受益**。港府鼓励的是“长期贡献者”,而非“短期投机者”。若以子女升学为规划核心,需注意以下关键点:
1. **香港身份的“居住实证”**:
- 仅持有香港身份证或受养人签证已不够,**实际居住记录**是核心。建议通过正规途径(如高才通、专才计划等)取得香港身份后,尽快让孩子赴港定居。
- **学籍优先**:香港中小学学位竞争激烈,尤其是Band 1中学,建议尽早规划插班,避免因年龄或语言障碍影响升学。
2. **语言与学业适应**:
- **低龄赴港更易融入**:小学阶段插班可快速适应粤语环境,避免中学生因语言障碍影响学科成绩。
- **学术衔接**:香港课程与内地差异较大(如文言文比例、探究式学习),需提前补足短板,确保与本地学生同步。
3. **政策趋势预判**:
- 香港政府持续收紧本地生资格,未来或对“居住证明”要求更严苛(如缩短年限或细化离港天数计算)。**早行动、早落地**是核心策略。
-
总结:香港升学之路的“变”与“不变”
- **变**:政策收紧倒逼家庭放弃“零居住”投机,转向长期扎根香港。
- **不变**:香港教育体系的国际化优势、低学费福利及就业竞争力仍是吸引点。
**建议**:若计划通过香港升学为子女谋福利,务必以“居住实证”为核心,尽早规划赴港定居与学业衔接,避免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