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收紧本地生定义,规划香港的家长看过来
香港政府昨天(7月31日)公布了一项教育新政,是关于公立专上课程(比如公立大学的学位课程)资助资格的新规定,核心是想让真正在香港生活的人才能享受政府补贴的学费,避免有人“只借身份、不在港常住”却占了本地学生的名额。
总结版:
计划来港留学读公立专上课程的同学注意了!香港教育新政把补贴资格卡得更细了!想拿本地生补贴(学费4万多/年),光有身份不够,必须真在港住够时间:2027入学要住满1年,2028起得住满2年。要是住不够,留学生学费直接按非本地生算(约20万/年,贵5倍),哪怕是通过优才、高才通来的,没住够也一样。
证明居住有两种:要么在港读全日制学校,要么每年离港≤90天(入境处可查)。连奖学金、学费豁免这些福利,也跟着改了规则,别踩坑。要是你也在纠结“居住时间够不够”“材料该怎么备”“明年入学现在规划还来得及吗”
之前的规则里,只要是18岁前拿到“受养人签证”(比如父母通过人才计划来港,孩子跟着办的签证),就默认是“本地生”,能以较低的学费申请政府资助的大学学位。但问题是,部份学生其实没在香港常住,人可能在内地,却用“本地生”身份抢占政府资助学位,不仅挤了真正在港读书的学生机会,也浪费了公帑(也就是纳税人的钱)。
所以这次调整,就是要把“真在港生活”和“只借身份”的情况分开。 根据入境处数据,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高才通等人才计划申请量近5万宗,获批4万宗,显示越来越多家庭通 过人才政策赴港。新规将资源向“实际在港生活”的群体倾斜,确保公帑用得其所。
具体改了什么呢?新政将申请人分为前一种(有补贴)和第二类(没补贴)一种是有政府补贴的便宜学费(第I类),不是谁都能申请的,需要同时满足身份和居住的条件:身份条件上,要么是香港永居、单程证持有者;要么是18岁前拿到受养人签证。居住条件上,在课程开课前得在香港住满两年(2027/28学年先放宽到住满1年,之后严格成两年)
简单说,光有身份不够,得真在香港住够时间才行。
另一种是没补贴的贵学费(第二类),包括:没住满时间的受养人;拿工作签证的、通过优才/高才通等人才计划来的人;还有其他非本地学生(比如纯留学生),就算申请公立课程,也得交和非本地生一样的学费,比本地生贵不少(比如港大本地生一年学费约4万多港币,非本地生可能要20万左右,也就是要交与原来相比将近五倍的学费)。
需要提供一下材料证明
申请人需要提供以下两类证明之一:
首先这种证明方式,适合在香港上学的学生:
你要能拿出材料,证明在“课程开课前一年的5月31日”往前数两年的这段时间里,你是香港正规学校的全日制学生。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申请2027年9月开课的课程,那“课程开课前一年的5月31日”就是2027年5月31日,往前数两年就是2025年5月31日到2027年5月31日。只要在这两年里,你一直在香港的正规学校(比如中学、预科等)读全日制,就能用这个证明。
第二种证明方式,适合没在香港上学但实际在港居住的人:
如果没法提供上一种种证明(比如你之前不在香港的学校读书),那就要向香港入境处申请这两年的出入境记录。记录里必须显示:在这两年里,你每年离开香港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90天。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2025年5月31日到2027年5月31日这两年,每年你离港的天数都得≤90天,入境处的记录能证明这一点就行。
另外要注意,不管是申请本科一年级,还是副学位、高年级学士、研究院修课课程的政府资助学额,都得按这个逻辑准备证明。
为了让大家有时间准备,政策设了过渡安排:2027/28学年(2026年10月启动申请)的居住要求暂定为1年,2028/29学年起严格执行2年标准。也就是说:计划2027年入读的家庭,需在2026年9月前开始实际居住;
2028年及以后入读的家庭,需提前至少两年规划在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