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会议室里,厚厚的申请材料堆积如山。常春藤研讨会上,学生们分析历届成功案例。当被问及“哪个申请者让你过目不忘?”几个名字被迅速报出。紧接着的关键问题让全场陷入沉默:“他们的GPA、托福、SAT是多少?”
事实显现:院校眼中,优异成绩只是入门标准。真正让人记住的,是申请材料中展现出的“X因素”。
一对兄弟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哥哥经过一年的准备,以扎实的学术背景进入UCLA;三年后,弟弟在父母更早(九年级起)、更细致的规划下,进入了哥哥未及的、宾大LSM项目,该项目全球仅招收24人。两人学术水平相近,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区别不在于“准备时间”的简单长短,而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如何成为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人。
01
一对兄弟的故事
初见哥哥时,他已非常突出:IB预估分44分(满分45),四门高阶课程(多数学生修三门)。
还有杜克大学教授的推荐信。信中写道:“在哈佛与杜克任教期间,我指导过许多神经科学和疼痛研究领域的学生。但今年夏天,一位高中生以超出年龄的学术成熟度和科研热情脱颖而出。我推荐XX同学的研究成果和大学申请。”
尽管如此,他仍未能进入部分理想院校。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将学术成绩视为基础要求。
对弟弟来说,早规划只是基础。真正的不同在于:我们如何重塑他的成长思维;
很多学生在申请季快结束时才找到我。当我问“为什么不早尝试某些机会”时,他们常说:
“老师说我不行”
“我不知道自己可以”
这需要改变。
作为教育者,不是用“太难”或“不可能”阻挡学生,而是告诉他们:
“你可以——我们来做。”
困难不是回避的理由,而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只听从师长指令时,他们无法真正独立——因为那些选择并非自己做出。而当我们赋予他们决策权时,变化开始发生:
面对挑战,他们从“我不行”变成“我试试”
遇到困境,他们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不仅助力录取,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解决问题能力。
02
案例:宾大LSM录取的关键思维
九年级时,我鼓励他打破“中国式教育”的常规:同时深入学习生物学与经济学。旁人建议“专精一科”,我不让他放弃任何一个热爱。其他老师对跨学科持保留态度时,我帮他规划出独特的“X因素”:
将双学科兴趣转化为改善全球医疗体系的目标。
他完成了传统路径:参加NEC竞赛、担任经济社团主席、校队运动员。但我坚持让他继续参与生物研究和工程夏校。宾大LSM项目契合他的背景,因为它认可贯通生物医学与商科的能力。当他说“让新药更快服务患者”时,招生官看到的是真实的支持:
学术基础:高级生化研究+经济分析能力
实践经验:药企临床试验+医疗定价模型开发
使命感:源于家庭经历的医疗普及理想
03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角色
不是为学生绘制详尽路线图,而是帮他们校准内心指南针。找到真正的“北极星”,他们能穿越风浪,开辟新路。
这个故事证明:当我们打破STEM与人文、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时,培养的不是普通申请者,而是能够改变规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