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磁”是博士申请中很多申请人感到紧张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环节。通过邮件与潜在导师建立初步联系,不仅能提前获取信息,也可能影响筛选时的认知。然而,很多邮件之所以得不到回应,并非因为导师冷淡,而是邮件内容缺乏针对性与专业度。
中期阶段,建议你精心准备每一封“定制化”套磁邮件,而非群发模板信。邮件结构上,可遵循以下思路:
-
简要自我介绍(一句话内):姓名、目前就读学校与专业、学位阶段。
-
说明写信目的:明确表明你打算申请其指导的博士项目,并指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
匹配理由:引用该导师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一篇论文),说明你为何对其课题感兴趣,是否有类似经验或想法。
-
展示准备:可以提及你过往研究、课程、工具经验等,体现你能胜任研究任务的能力。
-
表达期待:礼貌地请求对方确认是否在招收博士生,或是否可以阅读你的简历与材料。
比如一句典型而具体的表达是:“我最近阅读了您2022年在Journal of X上发表的关于Y方法的研究,对文中提出的XX模型尤其感兴趣……我曾尝试在我的课程项目中实现类似方法,想进一步深入探索在XX应用下的表现。”
附件方面,仅附简历即可,不宜附加论文全文或成绩单,以免造成信息过载。邮件主题简洁明了,推荐格式如“PhD Applicant – Interest in Your Work on [关键词]”。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导师回信周期为1–2周,若未回复可适当跟进一次,避免过于频繁打扰。
中期阶段建议主动联系5–10位潜在导师,记录回复情况并更新申请策略。即使未收到明确反馈,也有助于你了解项目口味、增加印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