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官方没明说的评分潜规则
研究 2025 年更新的评分细则,能发现三个容易踩坑的变化:
1. 语法不再只看 "对不对",更看 "活不活"
7 分以上考生必须做到 "时态切换自然"。比如描述童年往事时,能用过去完成时("Before I moved to Beijing, I had lived in Shanghai for 10 years"),而不是全程一般过去时。有个学生用了 12 个复杂句却只拿 6 分,就是因为全是 "if 条件句",显得生硬。
2. 词汇评分藏着 "性价比陷阱"
很多人背了 "ephemeral""quintessential"这类大词,却在说" 我喜欢散步 "时反复用"walk"。其实官方更看重" 常用词替换能力 ":把"very important"换成"vital","think"换成"reckon",比硬塞生僻词更有效。今年新增的" 词汇多样性指数 ",会统计全文不同词汇占比,低于 60% 就很难上 6.5。
3. 发音评分的 "口音自由" 是有前提的
考官确实不排斥中式口音,但有三个雷区不能踩:/θ/ 和 /ð/ 不分(把 "think" 说成 "sink")、重音位置错误("record" 作动词时重音在第二音节)、句尾语调平直(陈述句降调、疑问句升调的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