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曝出留学机构利用“ 保证offer”承诺吸引客户,实则暗藏玄机甚至涉嫌欺诈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和家长焦虑。这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小机构,以“ 资源”、“内部通道”为幌子,诱导家长签订暗含风险的不平等协议,最终导致学生前途受阻、家庭财产受损。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及多地消协接连发布警示,呼吁家长务必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
“ 保证offer”神话:诱人的馅饼,危险的陷阱
“签约即世界前50名校!”“不录取全额退款!”——如此诱人的承诺,精准击中了渴望子女进入 学府家庭的软肋。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名不见经传的留学机构,更是将“ 保证offer”作为核心卖点,大肆宣传。
然而,近期多起纠纷和媒体调查揭开了“ 保证offer”背后的真相:
1. 虚假承诺,偷换概念:
o 部分机构承诺的“ 保证offer”学校,可能是排名注水、录取门槛极低或知名度很差的院校,与家长理解的名校相去甚远。
o 协议条款模糊不清,如“ 保证offer”未明确具体学校或专业,“不录取退款”的条件极其苛刻(如要求学生必须完全按照机构要求操作,甚至提交虚假材料),最终难以兑现。
2. 天价收费,捆绑霸王条款:
o 这些机构往往收取远高于市场价的“服务费”、“资源运作费”、“保证金”,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o 合同暗藏不平等条款:如要求家长放弃投诉、举报权利;规定如因机构操作不当(如材料造假)导致拒录或取消资格,机构免责或仅退部分费用;更有甚者包含所谓“保密协议”或“反曝光条款”,威胁家长如维权将曝光学生申请中的“灰色操作”(实为机构自身违规证据),以此进行恐吓。
3. “灰色操作”埋雷,断送学生前程:
o 为实现“ 保证offer”,部分无良机构铤而走险,教唆、协助甚至直接伪造学生的成绩单、推荐信、语言成绩、背景活动经历等申请材料。
o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学术诚信原则。一旦被海外院校查实,学生将面临立刻取消录取、开除学籍、五年甚至终身禁申的严厉处罚,个人诚信记录蒙上污点,彻底断送留学之路。近期已有学生因此被名校退学、遣返的案例见诸报端。
4. “内部渠道”子虚乌有,机构跑路风险高:
o 所谓认识招生官、有“ 名额”等说辞,多为虚假宣传。正规大学的录取流程严格透明,极少存在可操控的“后门”。
o 小机构抗风险能力弱,一旦资金链断裂或东窗事发,极易“卷款跑路”,家长维权困难重重。
教育部与消协齐发声:家长务必擦亮双眼,选择正规机构
面对乱象,主管部门和消费者组织频频发出警示:
·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多次在其官网和公众号提醒:不存在任何形式的“ 保证offer”捷径! 所有声称“ 保证offer”并收取高额费用的行为都涉嫌违规。中心强调,选择留学中介,首要核实其是否具备教育部颁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该名单可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jsj.moe.gov.cn) 上公开查询。
· 多地消费者协会也发布消费提示,指出“ 保证offer”协议往往存在虚假宣传、格式条款不公平、设置退款障碍等问题,提醒家长保留好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遭遇欺诈或纠纷时,积极向市场监管、教育主管部门投诉举报,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