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源:体育联盟(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背景:19世纪后期,美国东北部的精英大学之间开始频繁举办校际体育比赛(尤其是橄榄球),逐渐形成竞争关系。
- 早期联盟:
- 1873年: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四校成立校际橄榄球协会(Intercollegiate Football Association),制定规则并组织比赛。
- 其他学校(如宾夕法尼亚、康奈尔等)陆续加入,体育竞赛规模扩大。
- “常春藤”一词的出现:
- 1930年代,体育记者Caswell Adams在报道中首次用**“Ivy League”**形容这些古老学校的体育队伍,因它们的校园建筑常被常春藤覆盖,象征传统与精英气质。
2. 正式成立:1954年的体育协议
- 目的:规范校际体育竞赛,强调业余主义(反对职业化)和学术平衡。
- 关键条款:
- 限制体育奖学金,确保学生运动员的学术水平。
- 制定统一的比赛日程和资格标准。
- 创始成员:8所名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布朗、达特茅斯、康奈尔。
3. 从体育联盟到学术象征
- 学术声誉的崛起:20世纪中后期,这些学校因长期积累的资源(捐赠基金、教授)和严格的招生标准,逐渐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标准”。
- 文化标签:
- “常春藤”成为精英教育、社会阶层的代名词,衍生出“常春藤风格”(Ivy Style)的服饰、礼仪等文化符号。
- 尽管联盟初衷是体育,但公众更关注其学术声望。
4. 常春藤的“古老”基因
这些学校均成立于美国殖民时期或建国初期(最晚的康奈尔建于1865年),共同特点包括:
- 历史悠久:哈佛(1636年)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
- 私立性质(除康奈尔部分学院为公立),拥有高度自治权。
- 培养精英:早期多为白人男性贵族学校,后逐步多元化。
为什么是这8所?
- 地理与文化相近:均位于东北部,共享新英格兰地区的文化传统。
- 规模相似:注重本科教育,学生规模较小(与大型州立大学对比)。
现代常春藤联盟
- 体育竞赛仍是核心活动(如著名的哈佛-耶鲁橄榄球赛),但学术合作(研究联盟、图书馆资源共享)日益增多。
- 其他联盟(如“新常春藤”“公立常春藤”)是对其声望的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