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时间的习惯
知乎上有个热帖:“学霸的作息是怎样的,为什么都不会困?”北大学霸刘嘉森的作息表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把一天分成了三个阶段:早晨,按时起床,吃完早餐,立即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学习中。中午,适当午休和运动。晚上,间歇式工作,并做好睡前总结。正是凭借明确的时间管理,他的整个高中过得游刃有余,最后考到全省第二名的成绩。其实,学霸与常人的差别就在于精力分配与时间规划。想要培养出一个做事有计划、生活有目标的孩子,父母不妨这样做:让孩子列“每日必做事清单”来规划时间,完成一件事,就在清单上划勾注明;有些任务和目标可以以周、月为单位,一旦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对孩子予以奖励。教孩子做好规划,就是教孩子珍惜时间、管理时间、善用时间
运动的习惯
柏拉图曾说:“运动是人类走出平庸迈向强大、突破自我的管道。”据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统计的全国63名高考状元中,有34位平常喜欢运动;2017年调查的42名状元中,24人爱好运动。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爱运动的孩子,成绩往往更秀。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学家杨霞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专注力不行,做事拖拉磨蹭,出现情绪问题,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运动不足。所以她平日里最重视的,就是带儿子运动。小时候,儿子容易分心,协调性差,于是她从4岁起便坚持带着儿子爬山。正是因为常年保持运动习惯,她的儿子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最终成为了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无论多忙,家长不要忘了每天给孩子留下半小时的挥汗时间。爱运动的孩子,身体韧劲十足,内心能量十足,才是真正地赢在起跑线上。
劳逸结合的习惯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所谓的学霸从来都不是只刷题、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浙江学霸叶一鸣,高考总分716分,从小多才多艺,小学就是学校合唱团的钢琴伴奏。哪怕学习再忙,也不忘自己的音乐爱好。被牛津大学录取的成都女孩张恒一,初入高中时成绩并不拔尖。而且她既要准备高考,又要申请出国留学,整个高一高二压力都很大。但她在拼搏之余,还参与了各种社团活动,导演话剧、唱歌、弹吉他等……也正是这些课外的爱好和活动,舒缓了她的压力,也激发了她的自信心。孩子的世界不应该只有学习,父母平日可以多培养一些孩子的爱好,帮孩子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这可以帮助孩子在紧张地学习之后,通过爱好减轻压力、放松身心,培养宝贵的松弛感。
多做家务的习惯
哈佛大学曾耗费78年时间,做过一项名为“格兰特研究”的实验。结果发现,成年后有成就且幸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从小就会做看似琐碎的家务。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史上最牛华人家族”。他的两个兄弟,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一个是知名律师所的律师,而他自己不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还曾担任美国能源部长。提起朱妈妈的育儿秘籍,有一点很重要——让孩子做家务。童年时期,像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清理庭院、菜市场买菜、去河边提水……朱棣文不知做了多少。也恰恰是这些劳动,让他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远超同龄人。孩子经常做家务,不仅动手能力能强,也更容易养成专注、自律的好习惯。做家务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
感恩的习惯
最后,要培养孩子经常感恩的习惯。很多孩子从小在蜜罐里长大,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每天习惯了享受的生活。他们很难去爱身边的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要努力学习。如果一个孩子不懂感恩,那么成绩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和发展的。父母可以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让他切实感受到父母上班的辛苦;每天对家人说一句感谢的话,睡觉前和孩子一起总结一天中幸福美好的事;在家人生日时,可以鼓励孩子送上祝福和礼物表达感激之情。要让孩子明白生活的真相,懂得心疼父母的付出,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每天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学会感恩,学会珍惜,让孩子养成感恩的习惯,一辈子都受用不尽。乔布斯说:“在生命的最初30年里,你养成了习惯;在生命的后30年中,习惯决定了你。”教育的路上,习惯是核心。父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好孩子的基石。没有一个秀的孩子是横空出世的,都是长期辛苦付出、日积月累努力的结果。父母承担起督促的责任,懂得适时逼孩子一把,才能让好习惯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
祝我们的孩子都能尽情挥洒汗水,开出绚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