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方式同样多元:
第二年需完成“实验项目报告”,展示独立设计实验能力;
资格考试(Qualifying Exam)以课题答辩形式进行,侧重批判性思维。
三、科研生态:小而精的合作网络
普林斯顿物理系年招生约25人,师生比维持在1:2,形成紧密的学术社区:
无壁垒的学术交流;
教授办公室常年开放,走廊白板前随时可见讨论计算结果的师生。每周的“物理茶话会”更促成与天体物理、神经科学等领域学者的碰撞。
跨机构协作资源
学生可进入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操作托卡马克装置,或与高等研究院(IAS)数学家合作探索弦论中的拓扑问题。
经费支持
系内设立专项基金,博士生可申请数万美元自主采购实验设备或计算资源,支持高风险创新课题。
四、职业准备:超越学术的思维训练
项目注重培养可迁移的核心能力:
教学实践
所有学生需修《物理沟通》(Communicating Physics),学习向不同受众讲解复杂概念,部分人担任本科生助教;
行业衔接
生物物理组与药企联合开发生物传感器,凝聚态组参与量子芯片设计,学生可直接接触产业前沿问题。
近五年毕业生中,约60%进入高校任教,30%加入国家实验室或科技企业(如IBM量子计算部),其余投身金融数据分析、科技政策等领域。
五、申请与支持
硬性要求:物理/工程本科背景、托福100+、GRE(可选但建议提交);
关键材料:突出科研潜力的个人陈述、3封推荐信(需体现研究能力);
全额资助:每年约4.4万美元津贴覆盖生活成本,夏季另提供研究补助,医保全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