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1991年),原加盟共和国的语言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国家推动“去俄语化”,恢复或强化本土语言地位,同时俄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以下是各国语言状况的主要变化:
1. 波罗的海国家:彻底“去俄语化”
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变化:
-
恢复本国语为only官方语言,俄语失去官方地位。
-
教育系统转型:学校教学语言改为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爱沙尼亚语,俄语学校大幅减少。
-
公民语言考试: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要求非公民(主要是俄裔)通过本国语言考试才能入籍。
-
俄语人口下降:年轻一代更倾向使用本国语或英语,俄语成为“老一辈语言”。
2. 中亚国家:本土语言复兴,但俄语仍重要
哈萨克斯坦
-
哈萨克语成为国语,俄语保留“官方语言”地位(2017年文字改革: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但进展缓慢)。
-
政策矛盾:城市(如阿拉木图)仍广泛使用俄语,农村以哈萨克语为主。
乌兹别克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强力推行本土语言:俄语被移除官方语言地位,文字改革(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
-
俄语衰落:年轻一代更倾向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但俄语仍在商业、科技领域使用。
吉尔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国语政策宽松:俄语保留官方语言地位(因经济依赖俄罗斯),但教育系统推广吉尔吉斯语/塔吉克语。
3. 高加索地区:语言民族主义强化
格鲁吉亚
-
格鲁吉亚语only官方语言,俄语被边缘化。
-
文字符号变化:公共场所俄语标识被移除,改用格鲁吉亚字母或英语。
阿塞拜疆
-
阿塞拜疆语国语化,文字从西里尔字母改为拉丁字母(1991年)。
-
俄语使用减少:仅老年人和少数族群使用,年轻人更倾向土耳其语或英语。
亚美尼亚
-
亚美尼亚语主导,俄语虽无官方地位,但因历史联系仍广泛使用(尤其科技、医学领域)。
4. 东斯拉夫国家:俄语地位分化
乌克兰
-
2014年后激进“去俄语化”:
-
2019年《国家语言法》规定乌克兰语为only官方语言,限制俄语在媒体、教育中的使用。
-
俄乌战争后,俄语进一步被抵制,公共场所强制使用乌克兰语。
-
-
现实矛盾:东部和南部俄语人口仍占多数,形成语言对抗。
白俄罗斯
-
俄语实际主导:白俄罗斯语象征性为国语,但90%日常使用俄语,政府文件多用俄语。
-
本土语言边缘化:白俄罗斯语成为“抗议语言”(2020年抗议运动中复兴)。
摩尔多瓦
-
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语)为国语,俄语在德涅斯特河左岸(亲俄分离地区)仍为官方语言。
5. 俄语的整体衰落与区域保留
-
衰落原因:
-
民族主义政策、反俄情绪、与西方/土耳其的文化靠近。
-
年轻一代更倾向学习英语、土耳其语或欧盟语言。
-
-
保留地区:
-
中亚城市(如阿拉木图、比什凯克)俄语仍是通用语。
-
俄裔聚居区(如拉脱维亚的里加、乌克兰的哈尔科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