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的阴云下,一个扎心的问题浮出水面:投入巨大的留学,在学历加速贬值的时代,还值得吗?
在这场教育革命中,美国教育体系所倡导的能力培养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教育本质的契机。
走进一所美国高中,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组成小组,热烈探讨着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走廊里,不同肤色的学生自然交流;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quanwei观点。
以我个人经历为例,我12岁入读美国中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校园如同一个“小联合国”,我的朋友圈里有来自孟加拉但不戴头巾的女孩、沙特阿拉伯的王子后代、美国国家队的运动员…当我们一起完成项目时,多元视角碰撞让我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
在我眼中,美国教育体系如同一个丰盛的“自助餐”。学生在规定时间框架内,拥有极大的选择自由——学术、艺术、体育等等资源丰富,任学生挑选。主动的学生能尽情探索、尝试。而其他的教育体系可能更像一份“标准套餐”,结果往往是:有人吃不饱,有人嫌不可口,还有人可能根本难以下咽。
美国高中俨然是一个微缩版的多元文化熔炉。学校尊重各种文化差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许多学校定期举办文化节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展示自己国家的美食、音乐、舞蹈等,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美国教育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
美国大学的录取评价体系高度多元化,不仅仅依据考试成绩。除了学术成绩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兴趣爱好、社会实践等方面都会被纳入评价范围。
这意味着学生无需将全部筹码押在一次考试上,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价值:
• 参与各种活动与竞赛,培养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 提前数年深耕自己喜欢的领域,成为某个领域的“小zhuanjia”
• 投身社区服务,培育社会责任感
在这种体系下,学习变成了一个能力积累的过程,而非应试的短期chongci。美国教育极其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特点。学校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