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推演能力,再度掀起“文科价值”讨论。这股讨论早已有之,且持续至今。
在2024年秋季,哈佛本科生学院取消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多为文科专业;国内部分高校也有类似动作,撤销或合并文科学部,停办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
由此“文科消亡成全球性浪潮”的说法不断蔓延。这令不少学生及家长心生迷茫。
文科还能选吗?高校对文科有哪些新探索?未来需要怎样的文科人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研究显示,编辑/翻译/人事/行政/财务/法务等文科相关职业的“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较高,意味着它们正面临qiansuoweiyou的冲击与重塑。
这种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这些职业中的基础工作内容,像简单的文案撰写、数据整理、合同审核等,已能被大模型工具高效替代;
另一方面,这些职业中仍需要“人”的独特技能,像创造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并且对从业者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以现在讨论文科的存废或许为时尚早,人工智能虽带来失业问题,但并未取消劳动,也未消解生命的意义,只是重新定义了劳动,使得以数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劳动将成为主要劳动形式,而只要劳动形式存在,文科就不会消失。
不过,传统文科在AI时代遭遇巨大冲击和挑战,是不争的事实。社交媒体上,有学生“分享经验”:数千字的结课论文,把问题抛给AI工具,几分钟就能得到基本合格的初稿。
高校文科教师也压力重重,一边要甄别学生带有“AI味儿”的作业、谨慎指导,一边怀揣“被取代”的危机感——公文、论文甚至诗歌,AI都能代笔完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科亟待寻找新的破题方式。
在AI技术重塑行业格局的今天,文科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正从单一专业深耕转向跨界融合能力,这一趋势不仅被教育政策强力推动,更在高校实践与人才成长中得到充分印证。
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为文科人才跨界能力培养定下了基调。教育部明确提出推动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这一政策直接拓展了文科人才培养的维度与范围。
文科毕业生的新职业通道:
“文科+AI”正打破“文科无用论”的偏见,为文科毕业生铺就一条跨界融合的新职业通道。
影视拍摄制作专业出身的王幻,凭借对AI工具的灵活运用和影视专业功底,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
其工作不仅需要灵活使用多种AI工具,与AI沟通还要注意精准,否则达不到创意要求,生成的动画也要进行后期调整修改。
这种跨界岗位并非个例,人工智能伦理顾问需用哲学与法学知识为AI划定伦理边界,用户体验研究员依托心理学与社会学功底优化人机交互......
行业需求的爆发进一步拓宽了这条通道的前景。中影年年研发总监蔡一铭指出,当技术技能被AI拉平后,美学与艺术理解成为核心竞争力,这意味着深耕人文领域的文科人才在AI相关岗位中更具不可替代性。
网易伏羲游戏AI产品负责人李乐的观察更为具体:全国游戏AI产品经理仅约百人,这类岗位对市场洞察力、创意设计与沟通能力的要求,恰恰是文科人才的专长。
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文科。随着AI向各行业渗透,对“懂技术的文科人”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为文科毕业生提供qiansuoweiyou的职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