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香港和澳门的“保录”骗局屡禁不止,许多不法中介利用内地家长和学生的升学焦虑,以“保证录取”“内部渠道”等虚假承诺骗取高额费用。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保录”项目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操作,但均涉及严重风险甚至违法行为:
一、“保录”骗局的常见操作手段
虚假“内推”或“关系渠道”
中介声称与香港高校的招生官、教授或教育局有“合作关系”,能通过“内部推荐信”或“特殊名额”确保录。
实际上,香港大学、浸会大学等院校多次声明,从未委托任何中介招生,所有录取均基于学术评估,不存在“内推”机制。
伪造申请材料
中介可能伪造成绩单、语言考试成绩(如雅思、托福)、推荐信,甚至购买虚假的海外学历(如A-Level、IB、AP等)。
例如,有中介承诺“无需高考成绩,只需雅思5.5分即可入读港大”,但实际上是通过代考或伪造成绩单完成申请。
虚构“合作项目”或“野鸡学校”
部分中介甚至伪造“香港大学附属学院”“澳门高校预科班”等虚假项目,声称可“免试直升”,实则是骗取学费。
例如,曾有机构冒充“HKU SPACE深圳课程中心”招生,后被校方辟谣并采取法律行动。
二、为何仍有人上当?中介的“套路”解析
利用信息差与焦虑营销
中介刻意模糊“副学士”“预科”与“本科”的区别,让家长误以为“低分也能直升”。
常见话术包括:“不看高考成绩”“免语言考试”“100%录取率”等。
伪造“官方”背书
冒用名校Logo、伪造合作文件,甚至安排“参观校园”或与“教授合影”增强可信度。
例如,有中介谎称与“香港教育局”合作,实则教育局明确表示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在内地招生。
分段收费与合同陷阱
先收取高额定金(如30万-50万),录取后再付尾款,但合同条款模糊,甚至规定“不录取不退费”。
三、高校的严正声明与法律后果
香港高校的官方立场
香港大学:明确表示“无保录、无内推”,造假者将面临撤销学籍、法律追责26。
浸会大学:强调录取“择优而录”,不与任何中介合作15。
澳门城市大学:点名18家虚假中介,警告“保录”均为诈骗3。
法律风险
在香港,伪造文书或串谋诈骗top可判14年监禁,已有学生因假学历被退学并判刑。
内地家长若参与造假,可能涉及跨境诈骗,面临刑事指控。
四、如何避免受骗?
只通过官方渠道申请
所有港校均设有官网申请系统,无需中介代劳。
警惕“天价保录”承诺
正规中介费用通常在2万-5万,远低于“保录”项目的数十万报价。
核实机构资质
查询中介是否被高校列入黑名单(如澳门城市大学公布的18家违规机构)。
“保录”本质是骗局,不仅无法保障入学,还可能毁掉学生的学术生涯。香港和澳门的高校已加强审核(如AI查重、跨境核查),造假者终将暴露。真正的“捷径”只有提升自身实力,通过正规途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