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就业市场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深入了解就业形势、企业用人需求,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一、就业形势: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十年,预计将有 1 亿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2024 年高等毕业生已达 1179 万,其中 450 - 474 万来自 985/211 高校 ,且学历水平整体提升。然而,国内就业岗位却呈减少趋势,2024 年岗位数量较同期降低 17%。企业虽仍在招聘,但更倾向 “优中选精”,通过裁员优化,以更高薪资聘请更全面的人才。
二、企业用人标准:学历与能力并重,实习经历成关键
对于应届生,69% 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原因是缺乏岗位技能,45% 存在面试表现不佳问题。本科期间的实习经历,直接影响未来获得企业 offer 的数量。例如,完成五个实习的学生,可能获得三个 offer;三个实习的学生,可能仅获一个;一两个实习的学生,甚至可能无 offer 。
以腾讯为例,秋招启动首日简历库可收十万份当届简历,大部分来自 985/211 高校,最终录取率仅 2000 分之一。在学历、语言成绩等硬实力相近的情况下,实习经历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世界 500 强企业录用标准中,70% 看重实习整体表现,包括实习段数、工作内容与专业的相关性、项目产出等;职业规划和学校背景各占 15% 。
三、职业规划:早起步,循序渐进
职业规划应从大一开始,遵循从易到难、逐步提升的原则(以金融专业为例子):
- 大一:寒暑假根据专业找企业进行职业探索,如金融专业学生可进入金融消费公司实习,了解行业趋势。
- 大二:凭借一段实习经验,争取进入更知名企业,积累 “big name” 项目经历,可选择远程或实地实习。
- 大三:寒暑假进行实地实习,且时长适当延长,巩固能力,提升社交能力。
- 大四:利用学校实习空档期,开展三到六个月的长时间实习,为就业做铺垫。若进入研究生阶段,可尝试在美国当地实习,丰富简历。
同时需注意,职业规划忌逆行,避免实习质量从高到低,引发企业对职业规划和简历真实性的质疑。
在硕博扎堆的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不仅依赖学历和实习,还需在学术背景、笔面试表现、专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准备,提前规划,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