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兴起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关注,翻译领域也不例外。许多人担忧:AI会取代人类的翻译工作吗?对此,“第11届亚太翻译论坛”筹委会主席、浸大文学及社会科学院语言及文化学部总监暨翻译、传译及跨文化研究系潘珺教授给出了非常坚定的回答:“不会。”她认为,AI反而能为专业译者带来新机遇,并提升市场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
一、AI提升翻译可行性,但专业译者仍是质量守护者
AI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升翻译的便利性。例如,谷歌翻译等在线工具极大地方便了大众,能快速将文本转换成多种语言。然而,这种便利也带来了问题:质量。在医疗、法律等关键领域,翻译的准确性至关重要,AI的失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此时,高素质的人类翻译员变得不可或缺。
AI如同一部庞大的词典,擅长处理基础翻译任务,能快速处理海量文本。但翻译远非简单的词语替换,它要求对现实场景的细节、文化背景及受众有深刻理解。
潘珺教授指出:“翻译的美丽之处,就在于‘人味’,而AI在这方面则远远不及。”
“与普遍观点相反,我认为AI翻译的广泛应用,反而提高了对专业译者的需求。”潘珺教授解释道,“AI根据指令生成初稿,专业译者则负责后续审校和润色,确保译文的准确性、恰当的语气、文化敏感性,并识别AI译文中的歧义。”她强调,这种人机协作模式将翻译推向新高度——译者既是编辑,也是质量的“守门员”,借助AI提升效率。
二、AI是工具,人机协同塑造新格局
人类专业知识的价值毋庸置疑。尽管AI能够翻译,但它缺乏人类的判断力、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人类在评估AI生成译文的质量和适用性方面仍至关重要。
将AI视为辅助工具而非威胁,才是正确之道。潘珺教授观察到,不少大学正迅速调整课程设置,将AI辅助翻译工具等融入实用技术培训。她强调,在AI时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意识以及对翻译理论的扎实理解依然十分重要。通过巩固这些核心能力,教育工作者才能确保毕业生能够适当地运用AI,同时保有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人文要素。
三、AI赋能跨学科研究与社会责任
将AI与翻译结合,也为跨学科研究创造了更多机会。例如,计算机科学与艺术领域的合作项目能够深入探索如何利用AI帮助边缘社群;另一个案例研究就涉及使用AI为一家关注罕见病的非政府组织翻译中文网站,协助他们联系更广泛的受众并倡导政策变革。
· 关于第11届亚太翻译论坛 ·
由香港浸会大学与国际翻译家联盟及其亚洲中心、香港翻译学会联合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第11届亚太翻译论坛”已圆满落幕。论坛汇聚了约400位来自亚太地区及全球的翻译、口译、语言科技及学术研究领域的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及科技如何与语言、翻译及跨文化交流相连接与融合。
论坛还设有展览及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会前工作坊,展示了行业最新发展。三年一度的“亚太翻译论坛”于1995年由国际翻译家联盟发起,旨在为亚太地区翻译界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