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于其他排名,QS会更加贴近人才市场的需求,其就业关联指标与国际化相结合,精准匹配企业全球化人才需求。在中国市场,它因与政策挂钩性强、企业筛选效率高、公众认知度广成为显性标准。因此,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院校在QS榜单上排名的高低,对于将来考公考编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QS再次调整了指标,加入了一个全新的指标——国际学生多样性(ISD)。
一般来说,评分指标的调整常使大学排名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变动将对大学排名及留学生选校产生重要影响。
在今年调整的这一指标中,主要考察学校国际学生的比例以及学生的国籍分布。该指标是原有“国际学生比例”的升级版,不仅关注国际学生数量,更强调其国籍来源的多样性。例如,评估大学是否吸引来自全球不同地区(如中国、美国、欧洲、非洲等)的学生,而非单一国家占比过高。
当前作为非加权指标(占比0%),暂不影响总分,但可能会间接影响院校表现与外部声誉,对各大学的招生策略产生实质性影响。
例如,随着海外院校对国际生的需求增加,学校奖学金项目有望增多,留学生拿到心仪院校offer的机会也可能进一步扩大。但反之,也意味着申请人数变多而导致竞争加剧的问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