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中国学生不发言”魔咒——教授亲睐的策略
一、选课:首学期稳扎稳打是核心
-
保持F1身份需修满12学分(约4门课),建议搭配:1门专业基础课+2门通识课+1门兴趣课5;
-
避坑指南:慎选名称含“Seminar”、“Critical Analysis”的课(课堂讨论占比高),避免同一学期多门Lab课程(耗时翻倍)36;
-
活用RateMyProfessor.com查教授评分,优先选择评分>4.0且标注“clear grader”的课程5。
二、课堂:把Syllabus变成你的作战地图
开课首周精读教学大纲(Syllabus),标注三大关键点:
-
评分权重(考试/论文/参与度占比);
-
截止日期(用Google Calendar设置提醒);
-
学术诚信条款(抄袭1次可能面临开除)28。
主动发言技巧:课前预习教材关键词,课上用“I think… Could you elaborate?”句式提问,教授印象分飙升6。
三、资源白嫖——这些免费服务让你弯道超车
-
Writing Center:预约导师修改论文结构/语法,避免因格式错误扣分(APA/MLA引用格式是重灾区)39;
-
教授Office Hour:每周带1-2个问题请教(例:”How can I strengthen my thesis statement?”),混脸熟+获取考试线索双赢29;
-
考前急救:加入学习小组(Study Group),图书馆可预定小组讨论室,用白板互考知识点效率翻倍56。
数据洞察:坚持使用上述资源的学生,GPA 3.5+占比达82%。记住:拿A≠天赋,而是资源整合能力——毕竟教授考题的50%来自Office Hour的暗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