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降落在多伦多皮尔逊机场时,我拖着两个23公斤的行李箱,对未来一无所知。如今回望,未曾刻意追求“最好”,却也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顺利毕业回国。今天我将分享几个让我少走弯路的朴素决定,或许比高分秘籍更有温度。
一、学业:不追热点,深耕“可迁移能力”
- 选课:兴趣优先,实用托底
- 加拿大的高中与中国不同,大多都在高一或高二就开始有细分的专业课铺垫。那时的我什么都有点兴趣,上午才在木工教室戴着护目镜用电锯锯木头,第二节课就走进了电脑教室对着屏幕打下了”Hello, World :)“,短暂的”lunch time“结束后,又带着一本厚厚的字典走进了模拟小法庭,争论完留学生应有的权益后扭头又走进了常规教师开始拜读莎士比亚。在高中四年的学习中,我有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能得到实现,但最后还是决定选择了我最爱的金融专业。
- 获得大学的金融专业offer后,我顺利升读了大学,但我仍旧改不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同专业的好友拉着手没事就往别的系的专业课里钻,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所在——主修金融,辅修心理学。
- 启发: 加拿大学校转专业灵活,用前两年探索真心所向,比盲目跟风“热门专业”更重要。
- 死磕学术写作,放下雅思光环
- 大二在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泡了整整一学期。从被教授批注“逻辑断裂”,到后来帮同为留学生的学弟学妹们改论文。
- 真相: 哪怕雅思7分,学术英语仍是新战场。写作、演讲、批判性思维——这些课纲外的软实力,才是职场硬通货。
二、生活:把“融入”拆解成具体动作
- 住:从地下室到社区合伙人
- 加拿大的大学大多都只提供给部分大一新生,大一结束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找房子。我在寻寻觅觅后最终选择了拒绝“中国房东只招中国人”的广告,搬进了本地退休一位高中老师夫妇的家。晚餐闲聊时,学会了用刀叉吃豌豆不掉的秘技,更听懂了CBC新闻里的梗。
- 感悟: 文化在生活褶皱里,不在尼亚加拉瀑布的游客照中。
- 打工:时薪$16.5的“认知训练营”
- 在Tim Hortons擦柜台时被顾客投诉“Smile too much”(笑得太假),才意识到北美的服务式微笑要“眼唇同步”。
- 收获: 最低薪的工作,教高阶的在地情商——读空气、解冲突、看人下菜碟。
三、职业:放弃宏大叙事,相信“小步迭代”
- 实习靠“冷门技能”逆袭
- 即将毕业时寻求实习的时候,投各种相关的简历被拒到一度想放弃,却没想到因为辅修了心理学专业被加拿大本地的非盈利慈善组织捞起,获得了一段奇妙的实习经历。
- 策略: 你会的技能才是你的秘密武器,加拿大雇主更看重“你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 校友网不是攀关系,是信息共享
- 在LinkedIn上给同系毕业五年的学姐发消息:“看到您做过A项目,我们课设遇到类似问题,能否请教20分钟?” 80%的人愿帮忙。
- 心法: 具体的问题 + 明确的时间诉求 = 加拿大式Networking。
四、心态:接受“长期主义者”的生存法则
- 冬季抑郁?用仪式感对抗
- 买一盏Sun Lamp(模拟日光灯),每周固定一两天放空自己,去家附近的星巴克点一杯暖呼呼的matcha tea latte,戴着耳机一坐就是一下午。多伦多的寒冬,需要主动制造锚点。
- “平庸”的正当性
- 毕业时看着同学进硅谷、华尔街,也曾焦虑。导师一句话点醒我:“加拿大更奖励‘可持续的普通人’”。如今,年薪未惊人但足够支撑起我爱好做的所有事情。
十年留加,那些比学历更重要的遗产:
- 生活自治力: 从修马桶到报税,琐事撑起真正的独立
- 价值坐标系: 学会在“慢成功”文化里自洽,拒绝内疚式躺平
- 跨界思维: 文科生能读财报,码农懂殖民史——在加拿大,跨维度思考是刚需
最后送给后来者:
加拿大的魅力不在“闪耀时刻”,而在寻常日子里——咖啡馆电脑前的学生、地铁里读诗的工人、雪地里帮你推车的老夫妇。把目光从排行榜移到生活本身,这里自有让你扎根的力量。
附:我的低成本幸福清单
- 公共图书馆免费租滑雪板(多伦多、温哥华均有)
- 订阅二手平台Facebook Marketplace捡漏
- 周二电影院半价日(Cineplex)
- 用学生证办加拿大国家铁路(VIA Rail)青年通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