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语种高考逐渐完善,很多家长在跟我咨询的时候都会担忧,就是高中选择小语种高考(比如日语、法语)大学再学英语真的来得及吗?
答案是肯定可行的!今天我就以高考选日语为例,从可行性、优势、挑战展开给大家分析一下,究竟为什么可行:
一、可行性分析
1. 语言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 语言学习不存在 “固定的年龄限制”,大学阶段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是跟高中相比较更高的时期(没有高考的压力)。日语和英语虽属于不同语系(日语属黏着语,英语属印欧语系),但学习方法有很多相通之处(如词汇积累、语法分析、听说训练等),掌握日语的学习逻辑后,对英语学习有更好的迁移作用。
- 案例参考: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如小语种专业)在大学阶段从零开始学习英语,通过系统学习仍能达到四六级、考研英语或专业英语水平。
2. 大学的学习资源更丰富
- 课程支持:大学通常开设公共英语课程(如大学英语、学术英语),部分专业还会开设专业英语(如医学英语、科技英语),可系统性补基础。
- 自主学习环境:英文歌曲、英文原声电影、图书馆、新东方在线、外语角、留学交流项目等资源充足,便于针对性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二、优势:日语基础的潜在助力
1. 学习能力的迁移
- 学习日语过程中培养的自律性、记忆方法(如词根词缀联想、语境记忆)、语法分析能力(如句子结构拆解)可直接应用于英语学习。例如:
- 日语单词需区分 “音读”(模仿汉语发音)和 “训读”(日语固有发音),类似英语单词中 “原生词”(如本土词汇)和 “外来词”(如拉丁语、法语借词)的分类逻辑。
- 日语语法中的 “时态”“被动 / 使役态” 等概念,与英语语法有可类比性,帮助理解抽象语法规则。
2. 跨文化视角的拓展
- 掌握日语后,对东方语言的思维模式(如含蓄表达、敬语体系)有更深理解,对比英语的直陈式表达,可能增强对语言多样性的敏感度,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如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中,需兼顾不同语言的沟通习惯)。
三、挑战:需克服的难点
1. 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
- 若高中阶段完全未接触英语(或仅浅尝辄止),大学起步时可能面临词汇量不足(如高考英语要求约 3500 词,而日语要求约 2000 词)、发音不标准、语法体系混乱等问题,需投入更多时间补基础。
- 对比案例:日语汉字词汇(如 “医学”“治療”)与汉语含义接近,记忆难度较低;但英语单词拼写和词义关联度较低(如 “medicine”“treatment”),需重新建立记忆链路。
2. 时间分配与目标冲突
- 大学课程(尤其是医学、工科等专业)课业繁重,若同时兼顾专业学习和英语追赶,可能面临时间紧张的问题。例如:
- 医学生需背诵大量专业术语(如解剖学、药理学名词),若英语和日语同时学习,记忆负担加重。
- 部分专业对英语等级有硬性要求(如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需在有限时间内达到目标分数。
3. 语言混淆的风险
- 日语和英语的发音、词汇、语法差异较大,但仍可能出现混淆(如日语中的 “アルバム” 对应英语 “album”,发音接近但拼写不同),初期需刻意区分。
四、实用建议:如何高效规划
1. 明确目标,制定阶段性计划
- 短期(大一大二):
- 打基础: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或自学,用 1-2 年时间补全高中英语知识(如语法体系、基础词汇),目标通过英语四级(建议词汇量 4500+)。
- 工具推荐:用《新概念英语》《英语语法新思维》补语法;用 “百词斩”“墨墨背单词” 按 “高频词→学科词→拓展词” 顺序背单词。
- 中期(大二大三):
- 强化应用:结合专业需求(如医学英语),学习行业术语(如 “cardiology”“pharmaceutics”),通过阅读英文文献、观看医学公开课(如 Coursera 平台课程)提升学术英语能力。
- 听说训练:参加英语角、模仿 TED 演讲、听 BBC/VOA 新闻,纠正发音并积累地道表达。
- 长期(毕业 / 考研阶段):
- 目标导向:若计划考研,提前 1-2 年准备考研英语(难度高于四六级,需重点突破阅读和写作);若计划留学或进外企,针对性提升雅思 / 托福或商务英语。
2. 利用日语优势,交叉学习
- 词汇对比记忆:日语中的 “外来语”(如 “コンピューター”=computer,“テレビ”=TV)可作为英语词汇记忆的切入点,反向推导英语拼写和发音。
- 文化关联学习:通过日本动漫、影视剧接触日语中的英语借词(如 “バイト”=part-time job),同时了解英语在日语中的使用场景,增强学习趣味性。
3. 优先满足专业需求
- 若所学专业(如医学)对英语依赖度高(如阅读国际期刊、使用进口设备),建议将英语学习置于优先级,可适当减少日语的进阶学习(如不追求日语 N1,保持日常交流水平即可)。
- 关注院校政策:部分大学允许用日语替代英语完成公共外语课程(需提前咨询教务处),避免因语种差异影响毕业或保研。
4. 保持学习动力
- 设定可见目标:如每月掌握 200 个英语单词、季度内完成 1 篇英文文献精读,用打卡、错题本等方式记录进步。
- 寻找学习伙伴:加入英语学习小组、参加演讲比赛或翻译竞赛,通过外部压力和互动激发动力。
总结
高中学日语、大学学英语完全可行,尤其适合对日语有浓厚兴趣、或计划从事中日双语相关职业(如医疗翻译、跨境医疗)的学生。关键在于:
- 早规划:根据专业需求和长期目标,明确英语需达到的水平;
- 稳基础:用 1-2 年时间补足高中英语断层,避免因基础薄弱影响后续学习;
- 重应用:结合专业场景(如医学英语)学习,让语言服务于职业发展。
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方法,完全能在大学阶段很好的掌握英语,实现 “日英双语优势” 的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