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一波美国大学早申结束(10.15)仅剩一周时间了!
申请懊悔千千万,错过DDL的心痛!我们也为大家盘点了早申"先锋队"院校的申请信息和注意事项,以及申请学子们还能做哪些事!
在早申截止的院校中,北卡罗来纳教堂山分校从去年U.S.News排名29一跃至新排名的22位,成为众多学子的“热门校”,一起来看看还有哪些QS60在十月中旬截止早申请!
临近早申DDL,很多申请者表示文书内容到抓狂,甚至有学子陷入了迷茫期。
这是我们在每年申请DDL前常遇到的问题,其实本质在于缺乏个人特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那如何拆解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抓住早申这一波进入梦校的机会。
对以上问题,总结了“PAC Man”方法论来帮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更加高效,更快速的认知。
1、650词的主文书,还有那么多的小文书,呈现什么?
申请学子需要通过650词来表达“我自己”的特点、经历,和我波澜壮阔的十八年生涯、解释清楚为什么想要选择这个专业、或者是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
2、“PAC Man法则解决难题”
我们所说的PAC-Man,其实是几个单词的缩写:
-
Personal(个人的)
-
Academic(学术的)
-
Community(归属的)
也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对自己的“身份”(Identity)进行一个更深层的探索。
从个人身份认知(Personal Identity)来看:
简单的理解就是,在自我介绍时,会如何和别人介绍自己。包括个性特质、人物特征、价值观、信仰、文化传承、人生经验、社会角色等等方面的个人特征。
例如,在准备阶段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去做个MBTI人格测试吧!简单看看你的性格如何来概括”,或者也会问“你最亲近的朋友怎么描述你?”“如果选择三个词来描述自己,你会选择什么词?”这些也是在申请学校时他们会感兴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写附加文书的素材),因此尽早去梳理清楚这些内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学术身份认知(Academic Identity)来看:
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们对于学术方面所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原因。包括专业知识、思维模式、个人追求、社会回馈等等各方面学术相关的特质。
例如,在考虑准备选择的专业时,我们通常会从自己所擅长的学科、未来想从事的工作、想要达到的目标等等来考虑。在思考文书的时候,我们也会从学术本身所需要的一些思维模式,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的思维模式当中,去总结我们所倾向和擅长的领域。
从身份归属认知(Community Identity)来看: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能如何给自己分类。这经常是很多同学们卡住的一个概念。“什么?Community Identity?我住的小区如何定义?”
当然,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误区。“Community”不仅仅是我们所熟知的住的地方,社区、小区的意思,它同样还可以表达一个人工作或学习的组织、一个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群体等等。
也就意味着,这一认知不仅能够代表了我们所认同的群体,想要为这个群体所做出的贡献,同样还表达了我们对于自己更深层次的认知,对于自己未来的一个动态的规划。
例如,我们通常会想,“我未来想要做什么”,或是“我未来想要为了社会做出哪方面的贡献,作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来努力”,明确自己想要为之奉献的目标。
来看个例子
我是一个理科生,我对于物理,尤其是宇宙起源的部分非常感兴趣。
但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到最后都在研究神学。这让我非常感兴趣。
造物主和进化论好像是两个不相关的话题,这两个是如何交叉的呢?
后来我发现,这两个领域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完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去解释一些的问题。这也让我能够在和人相处遇到问题的时候直接把问题转移到一些大家的目标上去,这样也能够更快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通过感兴趣的两个不太相同的话题(学术身份认知)入手,找到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对世界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特点,同样也发现了自己所更加在意的方向(个人身份认知)。并且在自己的群体当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家,来解决矛盾和问题(身份归属认知)。
2、灵活运用“PAC Man法则”
大家看完后,可以开始想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更了解自己,并且将我们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招生官的面前。
同时试着思考“请和我介绍一下你自己”,除了老生常谈的我叫什么、我家在哪、我今年多大之外,还能再说些什么?
再想想,如果面试官问到“你感兴趣的学术话题是什么”,除了学术话题本身之外,是不是还可以再说说这些话题给你带来了一些什么思维上的转变?对于日常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帮助?
再再想想,如果面试官问到“你能为我们学校做出什么贡献”的时候,举出来一些之前做过的事情,再与学校特有的一些项目做一些强关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