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有效的思考能力;二、交流思想的能力;三、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四、辨别价值的能力。
以上四类能力每一种都是心智正常的人的头脑不可或缺的功能;在实践中,它们不可分割,也不能独立养成。
一封信引起的思考
对于2013—2014年度的面试工作,康奈尔大学招生部门在给面试官们的一封内部邮件里做出如下要求:
1、如果您认为所面试的学生不具备英文交流能力,建议您马上停止面试。
2、请您不要过于关注面试学生想要谈的是什么,而是要关注他(她)刻意想要回避的是什么。
3、请不要询问学生的GPA或SAT等标准化考试的分数,因为很高的分数并不表明他(她)的真实能力,但这将可能影响你的独立判断。
4、请不要在面试后马上着手您的面试报告,建议在您面试完一组学生后再完成您的报告,因为也许第一个学生的人生经历会很打动你,但你可能很快会发现第二个、第三个有着同样的经历……
从邮件内容可以看出,面对大幅增加的顶尖大学申请者,标准化考试分数并不再是招生官们重点关注的因素,他们更关注学生的真正的语言能力、学术挑战能力、个性特点以及人文特征。
美国大学里的“中国岛”现象
中国学生留国蔚然成风,但美国顶尖大学近年来扩招确较为有限,以耶鲁大学为例,自1978年以来,本科招生人数一直徘徊在5200名左右,直到最近几年才扩招至6100人,2013年在中国大陆地区(包括在美国际学生)招生16人,哈佛及普林斯顿大学也分别仅为7人和5人。不难发现,扩招比例较大的大多为综合排名30名之外的大学,受美国经济不振、本土学生生源下降、政府财政拨款不足、捐款渠道受阻等不利因素影响,不少公立大学及私立大学纷纷通过扩招国际学生的方式增加收入,所带来的结果是在中国等新兴国家大量招生。如加州大学伊利诺伊、香槟等分校,中国学生总人数甚至高达近3000人,南加州大学则超过2500人。
中国家长应该将目光从“美国大学青睐什么样的学生”转到“将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本源上来,不要过早把孩子的精力投向考试培训以及通过揣摩大学喜好来决定孩子培养方向上。建议中国家庭提前做好孩子的教育规划,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注重孩子价值观的生成,比较美国私立学校同龄学生,在学术方面弥补中国学生普遍的不足,重点加强在英文听、说、读、写以及思维方式的训练;同时,在大学申请中,倡导量身定制,不要过于追求文书粉饰甚至超出学生写作能力的华美和应有的成熟度,塑成属于孩子自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