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模式在很多青春片中都能窥见:《贱女孩》(Mean Girls)、拉拉队系列电影、《美丽坏宝贝》、《野孩子》、《女校风波》、《律政俏佳人》系列、《校园兔女郎》等;美剧中则有《绯闻少女》、《欢乐合唱团》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模式在1995年的电影《独领风骚》(Clueless)里就已初见雏形。最近,《独领风骚》刚庆祝完诞生20周年,很多西方媒体都不约而同地给予大幅报道,由此可知这部昔日青春片的划时代意义。
美国的《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认为《独领风骚》到今天仍然是美国青春片的老大,称它为一种“邪教式的经典”。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住在比弗利山的富有白人女孩如何从之前的自私、任性、一无所知,渐渐变得懂得关怀他人、提升自我、找到生活真谛的故事。因为外表抢眼和家境殷实,女主角Cher在学校中很受欢迎,但是她的性格中有些“晕乎乎”的成分,英语中称为“Clueless”,即没有头绪的、没有头脑的。正因为她的这种“Clueless”,赋予了这个角色一种独特的可爱。
《独领风骚》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因为它开创了青春片“三个美少女组团”的模式,还因为影片塑造的“Clueless”角色,启发了后世很多电影。2004年的少女经典片《贱女孩》,就出现了凯伦(Karen)这个金发迷糊的角色,她认为自己的胸部有预报天气的天赋,但在正统的“学习”领域却一无所知。学校的同学认为她是美而蠢的,但是随着影片到最后,我们却发现这个金发笨女孩拥有一颗温暖、单纯的心灵,并且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聪明”。
《独领风骚》和《贱女孩》已经涉及对金发女郎固有模式的探讨,这种固有模式也多次出现在其他电影中。《律政俏佳人》是一部针对金发女郎固有模式的一次漂亮还击。在西方,很多人认为金发女郎都是胸大无脑,美丽但是不聪明;这和认为男同性恋都酷爱时尚、亚洲人数学都很好、黑人天生具有暴力犯罪倾向一样,都属于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固有印象,即Stereotype。我的“媒体理论”课老师说,固有模式有一个特点,有时极其准确,有时又差之千里。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微妙性,长久以来它在西方的单口喜剧相声(Stand-up comedy)界、电影界、电视界中屡试不爽。作为喜剧元素,固有模式容易让人捧腹,但也被很多人归为歧视言论或感觉“被冒犯”。同样,《欢乐合唱团》中很会跳舞的那个金发女同性恋,《校园兔女郎》中的雪莉(Shelly)也都有着金发女郎的固有模式特点。
《独领风骚》是青春片的经典,它改编的小说也是经典,即简·奥斯汀的《艾玛》。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导演艾米·海克林(Amy Heckerling)保留了小说中艾玛天真、有趣、轻率的性格,将之移植到20世纪的美国校园。《独领风骚》属于较早强调时尚对于女生重要性的青春片,影片中诸如“是谁说的?”“Calvin Klein!”等台词至今让人忍俊不禁。除此之外,《独领风骚》还掀起了校园电影的女性电影模式。在这种电影类型里,男人不再是主角、支配爱情走向的人,女性角色占据主要地位。她们往往被塑造得很耀眼、漂亮、真诚、勇敢,而男性角色在这种电影中的配角感较强。后来的《贱女孩》、《校园兔女郎》、《律政俏佳人》等电影都属这种“女性主义”电影。确实,在青少年女性群体中,竞争关系是很残酷的。在那里男生往往被放在一个次要位置,或是作为争夺战的一个砝码、获胜的标志。这也是为什么《贱女孩》中那个男主角在林赛·罗翰扮演的角色取得社交成功以后,反而离她而去的原因。因为他觉得她并不是真的爱他,而是通过得到他证明自己打败了校花。
《独领风骚》在今天仍然受追捧,是因为它代表了美国高中校园的“前黑暗时代”。那时,诸如怎样面对细小的校园欺凌、如何让父母记住自己的生日、如何向暗恋的人表白等看上去微不足道的问题还是青春期的主要忧虑,而不是现在更加阴暗的校园暴力或校园枪击。
看似繁华的美国青春片背后有一个悲哀的现实:这类青春片吸引人几乎都是因为一些较肤浅的元素——女主角们的美丽外表,剧中花样百出的时装搭配,以及女人心中原始的“麻雀变凤凰”欲望。“麻雀变凤凰”的心理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很远,比如公元前1世纪就出现了“灰姑娘”的最早记载。由此可知女人内心希望自己变美、嫁给王子的观念是多么源远流长。花样百出的美国青春片利用了这种全球心理,往往女主角在影片开场是默默无闻、不甚美丽的,但最后经过一番改造总能脱胎换骨、变成校花。这种逆袭主题一直以来都是女性观众的软肋。
关于喜欢看青春片的心理,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年轻的反叛”和“性吸引力的唤起”,几乎会吸引任何年龄层的观众。美国青春片的另一经典当属上世纪80年代的《早餐俱乐部》。因为留校,五个性格、背景各异的年轻人被聚到了一个空间。这是北美高中难得的一场打乱“社交秩序”的一部电影,就像近年来的《欢乐合唱团》。在《早餐俱乐部》里,高中各个等级的人物:学霸、运动员、边缘少女、校花和坏小孩,这五个不同“等级”的人通过一个契机聚集到一起,最终发现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平时瞧不起人、欺负别人或者盲目自卑、自暴自弃都是没有必要的。《早餐俱乐部》的剧本只花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影片后半段,众人围坐在地板上讲述各自烦恼的戏也没有任何剧本,而是导演让演员自由发挥。这一切却造成了电影出奇自然、真实的效果,也让它成为经典。《早餐俱乐部》作为没有明星和大导演的小预算电影,却取得了如此的成功,是由于在青春片里,最重要的不是庞大的投资和炫目的服装造型,而是青春本身的真挚,以及叙述特定时代特定青春的深度。《早餐俱乐部》的五种主角类型:学霸、运动员、边缘少女、校花和坏小孩,在现在的美国青春片里仍然是典型。
刚刚提过,另一部比较经典的美国青春片是2004年的《贱女孩》,它毫无疑问地创下了青春电影中一个里程碑。但是,很多人看这部电影往往容易惊艳于罗翰的表演而忽略了它幕后的高手。《贱女孩》是由美国影视圈著名的蒂娜·菲(Tina Fey)写的剧本。蒂娜·菲也是当代美国女性的一个传奇,编剧出身的她成功转型为演员,是一个将自身写作才能最大化、成功换取商业价值的文字工作者。
蒂娜·菲1992年毕业,毕业后三年成为《周末夜现场》编剧。但是,她敢于创新,2006年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我为喜剧狂》打造了自己事业的一个巅峰,证明了有才华的女人也可以当女演员。这个编剧出身的女人从幕后走到台前,最近在美剧《副总统》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比真实的“副总统”更受欢迎。她曾经是又幽默、又“贱”、又是工作狂的才女兼“肥妹”,但为出演《我为喜剧狂》,她成功减肥30磅,实现了华丽蜕变。《我为喜剧狂》有些类似她的自传,但这一行为不仅没有招致自恋通常带来的厌恶,还因为足够赤诚和自我剖析,为她收获了7个艾美奖。这个并非以美貌著称的女人在美女如云的演艺圈中闯荡至此,也算不易了。然而这背后却是她不为人知的艰辛努力。
更多美国中学留学咨询点击在线咨询
《贱女孩》最初是由于蒂娜·菲读了那本原著——《蜂后以及想当蜂后的人》(Queen Bees and Wannabes),然后她打电话给《周末夜现场》的制片人洛恩·迈克尔斯(Lorne Michaels),说这本书其实可以改编成一部电影。洛恩·迈克尔斯紧接着联系了派拉蒙影业。最终,《贱女孩》在全球取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原著《蜂后以及想当蜂后的人》是非虚构类体裁。所谓非虚构,即它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贱女孩》电影的整个故事情节是由蒂娜·菲创作的,有点取材于她自己的高中生活。《蜂后以及想当蜂后的人》详细讲述了北美高中等级分明的“阶级体系”,这也是贯穿美国青春片的一大主线。
《贱女孩》也是林赛·罗翰和《辣妈辣妹》(Freaky Friday)导演马克·沃特斯(Mark Waters)的第二次合作。可惜的是,曾经是美国少女偶像的林赛·罗翰,现在多少有点“伤仲永”。多次违法记录、出格的行为、大胆的穿着、双性恋爆点,让她从曾经健康个性的全美少年偶像跌落成一个“问题女青年”。
然而,《贱女孩》所引起的文化现象却是不可忽视的。当时白宫发一条推特都会引用电影中的台词。在2013年“人民选择奖”的颁奖典礼上,炙手可热、美国媒体和民众的宠儿、《饥饿游戏》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在获奖词里也引用了《贱女孩》的台词。青春片在某一阶段很受某一年龄群的欢迎是有原因的,很多人都有“年少成名”或“年少时取得人生理想”的青春期憧憬。所以这种望着一群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群体经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电影,能在青少年的思想深处产生意淫的愉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了就不怎么看青春片或校园小说的原因,因为那时已经略知现实,知道很多事不过是一个太过美好的幻想。
文/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