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对安生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梧华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探讨了AST考试的背景、其重要性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访谈结束后,熊丙奇发表了一篇深入的评论文章,对AST考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和评估,阐述了这一考试在现行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并对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索。
以下是全文内容:我国的高考现已有“英文版”。这个“英文版”的中国高考已经得到了英国、新加坡、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知名学府的认可,包括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南洋理工等。据悉,由安生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高考专家与剑桥大学的资深学科专家联合设计的AST考试(Aptitude Scholastic Test,学业学能水平测试),是第一个基于中国高中课程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大学标准化入学考试。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步骤。这一考试的成功研发并获得海外知名学府的认可,意味着我国的高中学校无需引入国际课程,便可以让学生在中国高中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基于中国课程的国际化教学。高中学生可以通过中国高中课程成绩和AST考试成绩,申请进入海外知名学府。
更为重要的是,国外的学生也可以学习中国的高中课程,并参加AST考试,他们修读的中国高中课程成绩和AST考试成绩,将会得到海外知名学府的认可。因此,AST考试将推动我国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和国际化进入新的阶段,也将使中国的高中课程成为国外学生的“国际课程”,提升我国教育的开放程度。
中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关键在于国际“化”的“化”字,是内化还是外化,也就是说,是将外国的教育“化”成为国内的教育,还是将中国的教育“化”成为对外输出的国际教育?有的省市要求停止或禁止在基础教育阶段使用“国际化”字眼,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实际上真正需要做的是将我国的基础教育“化”为对外输出的国际教育,真正让我国的教育走向世界,将我国从一个输出生源的教育大国转变为输出课程的教育强国。
众所周知,过去20年来,我国的高中教育引入了大量的外国课程,设立了高中国际课程班。尽管这些课程班被冠以“国际”,但主要服务于部分中国学生的出国留学,因此被部分舆论认为这是“出国留学预科班”,质疑其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有限,也没有实现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简单来说,这些国际课程班,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是与中国高中课程“隔离”的,彼此之间没有联系、不互相影响、不互相借鉴。
目前,我国已经暂停批准新增的高中国际课程班,但要建设高质量的高中教育体系,需要高中深入推进国际化,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一个可行的思路就是将中国高中课程打造为得到海外知名学府认可的“国际课程”。
我国高中学生的高考成绩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包括美国、英国、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知名学府的认可,这意味着凭借中国高中课程的质量,成为国际课程没有任何问题。AST考试的出现,打通了中国高中课程成为国际课程的“最后一公里”。
一方面,这一考试完全基于中国高中课程标准,但与高考不同,采取全英文命题,且由中国高考专家与剑桥大学教授共同设计,这使得海外大学可以直接使用这一考试,评估申请学生的学业能力和实际英语水平,因此被学生称为“英文版”高考。另一方面,这一考试,不仅让中国学生在学习原来的中国高中课程的同时,能够拓宽视野,申请海外大学,也使中国高中课程“出海”到国外,成为外国学生的“国际课程”变为可能。
据介绍,AST考试主要的考试科目目前包括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6门,不久的将来还会增加信息技术等科目。我国的普通高中可以设立AST实验班,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就可以轻松实现国际化。普通高中的学生无需上其他国际课程,就学习中国课程,既可以参加高考,也可以参加AST考试,自主进行多元的升学选择。这符合高中多样化办学,与扩大学生选择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向。
这也是我国高中学校一直在追求的、能更好满足学生需求的国际化模式,不需要调整课程体系,但给学生提供多元选择,而且各种选择之间互相促进。参加AST考试的学生,没有选择中国高考或选择“洋高考”的顾虑。高考与作为“英文版”高考的AST,让升学评价多元化,学生的升学选择也多元化。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面、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AST考试的出现,将让我国基础教育的开放,从单向引进国际课程,学生走出去,变为助推中国课程走出去成为国际课程。未来,我国大学招收海外国际学生,也可以把AST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能力的标准化考试,由此全面实现更加主动的教育对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