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教育部发布了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引起了留学圈的广泛关注。从业者紧张不安,留美家长焦虑不已,家长群里充斥着“要不要混申”“美国还能去吗”的讨论。今天,前途君将为大家进行一次理性的解读。
预警全文:近日,美国俄亥俄州通过了一项涉及高等教育的法案,其中包含涉华消极条款,对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施加限制。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近期选择赴美有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来源:教育部网站截图
那么这个“高等教育法案”具体内容是什么?又会如何影响赴美留学呢?前途君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
俄亥俄州高等教育法案解读
在2025年3月,
俄亥俄州立大学通过了一项名为《推进俄亥俄高等教育法案》(Senate Bill 1)的法案,对州内公立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重大改革。该法案的部分内容禁止公立高校接受来自中国或被合理怀疑代表中国行事的实体的捐赠、礼物或资助。然而,这一禁令并不包括中国学生的学费支付。
一、政策核心解读:禁令范围明确,不涉及学费支付
根据法案条款,俄亥俄州公立高校仅被禁止接受中国实体(或代表中国行事的实体)的捐赠、礼物及资助,而中国学生支付的学费属于个人教育消费行为,明确排除在禁令之外。这意味着:
1. 中国学生缴纳的学费不受任何限制,学校仍可正常收取并用于教学资源投入;
2. 学生通过合法渠道申请奖学金(如校内学术奖学金、私人基金会资助等)依然可行,只要资金来源不涉及被禁止的实体。
二、俄亥俄州公立高校对中国学生的依赖性
1. 学费是高校国际生收入的核心来源。以俄亥俄州立大学(OSU)为例,中国学生占国际生比例近30%,每年贡献数千万美元学费。法案若直接影响学费收入,校方必然强烈反对,但当前政策仅限制捐赠,校方仍可通过正常招生维持财务稳定。
2. 高校对国际生持开放态度:OSU近年持续扩大国际招生规模,2025年恢复标化考试要求后仍保持对中国学生的友好政策。学校官网明确表示“国际学生是社区核心成员”,可见其态度未因法案转向。
三、捐赠禁令的实际影响有限
1. 中国实体对俄亥俄州高校的捐赠体量较小:相比企业捐赠,美国高校主要依赖校友捐赠、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例如,OSU近年接受的捐赠多来自本土企业(如俄亥俄州商会)和联邦科研基金,中国实体并非主要捐赠方。
2. 合作项目仍可通过合规渠道推进:若中国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可通过第三方机构(如香港科技园、波士顿投资俱乐部等)建立资金通道,规避禁令限制。
俄亥俄州法案核心条款分析:
1. 主要涉及学校层面的经费来源,普通留学生个人的学费支付、在校学习、校友捐赠等个人行为均不受限制,政策与留学生日常学业无关。对于大部分个人申请、自费去
美国留学的个体来说,并没有任何影响,所以留学生个体不必恐慌。
2. 部分高校与国内机构的合作项目可能面临审查,目前不涉及学生个人申请或就读。
3. 总之,这次的预警是一个提醒,不是禁止;理性看待,稳妥规划,才是应对留学环境变化的最 佳策略,不要盲目恐慌。
四、应对建议:聚焦个人规划,无需过度担忧
1. 优先关注学业与职业发展:法案不改变中国学生赴俄亥俄州留学的核心路径,学生应继续提升标化成绩(语言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并利用该校高性价比教育资源和就业网络(如带薪实习、500强企业合作)。
2. 动态关注政策豁免机制:法案可能设置例外条款(如人道主义研究、基础科学合作),未来可通过校方国际事务办公室获取豁免申请指导。
五、同类案例对比:政策实际执行或趋缓
1. 历史政策对比:特朗普政府时期曾收紧留学签证,但高校通过法律支持(如诉讼)和舆论压力倒逼政策调整。当前法案若引发校方抗议,可能被重新评估或弱化执行。
2. 其他州的参考:加州、纽约州等留学热门地区未出台类似政策,俄亥俄州立法可能成为孤立案例,不会引发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