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至15日,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华文媒体法国高校访问”活动,期间访问团参观了包括巴黎索邦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图卢兹一大经济学院、波城大学、波尔多大学等15所高校、研究所和培训机构,并与在校中国留学生代表进行交流。这些在法国各地、不同高校及专业学习的中国学生向《欧洲时报》记者讲述了来法留学的最大“收获”与“惊喜”,以及他们眼中中法教学之间的差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学习辩论与批判性思维
说起与中国高校学习最大不同,目前在波尔多国立高等建筑和景观学院就读的这位同学提到了“辩论”与“批判性思维”。这位同学来法交流前,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她感到法国教师十分强调课堂师生间的讨论互动以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这里,与教师争辩是常见的事情,这似乎在国内很少见。上课时,与教师的互动更多的是讨论,而不是单纯的听课。不仅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也会当着学生面争辩。但在国内,由于文化环境不同,教师们或许碍于面子,很少这样做。”这位同学觉得这样的过程很有意义,特别是参与高级学者的争辩,对学生的收获很大,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有时也能从学者争辩的论点中了解到当今学术界面临的最前沿问题。
当然,对于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这位同学一开始也有些难以理解。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她总习惯提一些关于景观设计技法的问题,比如如何增加建筑间联系,如何营造冥想空间等。但她的法国教师却指出批判性问题不是“如何做”,而是“为何做”。“引发他人的思考”才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国际化与多元文化思维的碰撞
目前在巴黎政治学院交流学习的这位同学已在法留学两年,给他印象最深的便是法国高校的国际化与文化多元性,这不仅体现在所学内容,更在于学生群体的构成来自世界各地,也因此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碰撞。据这位同学介绍,他的班上有来自拉美、非洲、中东、欧美的学生,与这些学生交流,他感受到了以往从未接触过的看问题角度与思维方式,比如同样对于中国发展模式,拉美的同学会很推崇,但来自美国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相反的看法。如此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不仅开拓了眼界,也使他学会用更包容、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同的事物与生活方式。
注重实践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这位同学,目前就读于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工程师项目第二年,来法前,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系。他向《欧洲时报》记者坦言,在课业压力上,虽然巴黎综合理工课程设置比国内繁重,但因为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实践部分,所以学习的过程便没有那么枯燥。他觉得,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与单纯的做习题集相比,从实践中得来的成就感与愉悦感完全不同。
波城大学学生凯伊也获得了相似的感触。凯伊在国内就读的是法语系,来法国学习对外法语专业。同样是语言学习,她也感受到了法国在教学上对实践的重视。她感到国内教学更注重书本教学,但法国的学习更生动有趣,如文化课程,当学习到法国红酒,老师就会向学校申请组织学生一起去酒庄学习品酒。她认为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内容覆盖面广
对于法国课程内容设置覆盖面之广,就读于法国北部加莱海峡地区高等美术学院的候同学感触极深。在法国美院,除了绘画,还要学习视频制作、装置、行为艺术、声音、摄影等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甚至还要学习如何陈列与展示作品。在中国,一名艺术生不需要学习那么多不同领域的艺术表达方式。候同学来法前还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习过,同样地,在俄罗斯美院,一名学习绘画的学生只要专心于磨炼自己素描、油画等绘画技巧即可,但法国美院却不同。候同学认为,如果要表达当代社会,仅仅学习传统单一的艺术表达方式远远不够,要表现当代社会在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需要诉诸更多元与当代的表达方式。法国美院更注重学生对艺术理念的自由与开放态度,为学生提供更大空间表达自己,也为学生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带来更多可能性。
这样的教学广度,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据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这位同学介绍,与复旦大学数学系课程安排注重“深而精”不同的是,巴黎综合理工大学课程安排更具有广度,现在他不仅要学习数学、物理、经济、管理,甚至还有许多艺术、历史、雕塑、哲学等人文课程,虽然这些人文课程不是主课,但都是必修课。不过他感觉课程的学习深度都不如复旦大学,孰优孰劣很难判断。
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这位同学还向记者介绍道,法国的教学非常强调团队合作,无论何种课程项目和任务,教师都不建议一个人完成。他所学的专业还专门开设了合作科学项目课程,持续一年时间,需要5-7个人共同完成一个科学项目。而且教师会提出要求,希望一个团队尽量多国籍成员,不建议同一国籍扎堆。他认为在法国高校,强调的并非仅仅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而是如何很快进入团队合作项目,与团队一同工作与生活。
波城大学对外法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们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们表示在法国学习,作业经常需要分组,由多名学生共同完成。而且,上课时也总是需要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团队中表达观点、提出建议,成为学习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
做科研很纯粹兴趣最重要
法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吸引了国内许多高级科研人才进行研究交流。据法国高等教育署统计,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中有42%来自国外。如何评价法国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科研环境?巴黎SOLEIL同步加速中心一名中国研究员说道,“欧洲的科研对科学家来说是很享受的”。为什么研究员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这些科研人才,除了研究设备等硬件环境,在法国做科研感受到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首先,科研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内容。据SOLEIL同步加速中心的这名中国研究员介绍,法国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并不是看每年发表多少文章,文章的水平有多高,每年能申请多少专利。“我不用考虑自己的研究是不是能转化成产品,研究成果也不是靠社会或官员来评价。这让我可以安心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享受自己的研究。”
其次是做科研的目的更纯粹。一名来自中国的图卢兹天体物理和行星研究所(IRAP)博士生坦言,法国人对待科研的思维方式与国内很不同。相比于国内,法国的基础研究项目更多,例如发射科学卫星,旨在探测研究,直接应用价值不大。“和这边的同事们一起做研究,初衷很单纯,就是研究解决科学问题,哪怕结果是错的,也要清楚为什么错。”面对未知,大家都表现得更像“学者”而没有谁是“教授”,有困难互相帮助,这样的培养方式对促进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更有帮助。这名博士生感受到法国人选择职业更多是出于爱好,所以对待科学研究就如同生活爱好的一部分,因此工作时目标单纯,且很投入。
同一学院的另一名中国博士生表示,国内与法国对科研的不同态度其实可以互补。国内科研比较繁重,在这里则可以心平气和地做一些研究。在国内,做研究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用,有没有创新性,但这边教师常常提到的词却是“有没有意思”。这三个不同角度可以说是对研究不同方向的考量,并不能说孰优孰劣,但如果能互补,则可以使自己的研究更全面。
有人情味、懂得生活的教师
除了课程安排、培养目标与科研环境的不同,法国教师也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现在在图卢兹一大经济学院攻读博士的这位同学,来法前,曾在香港大学学习经济与金融学专业。与香港教师相比,他感到“这里的教师更有人情味,懂得生活”。“在香港,老师们都太拼了!学校助教有时要通宵批卷子,半夜也会回邮件,但这里完全不可能。有次我有关于学术问题找导师,他回答我说接下来两星期他得休假,让我也休息休息。前几天,我的导师还教我多去晒晒太阳呢。”与本科学习基础知识不同,他认为硕士、博士做研究并不是赶时间、花功夫就能有好的成果,需要的更多是灵感,是创新,而非速度。因此,只有放慢节奏,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才能获得更有效率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