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套磁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筛选套磁的目标到与导师联系面试,所以大家通常会用到不同的套磁策略,比如精准套磁和海量套磁。
● 精准套磁:个人实力较强的同学,可能更多会选择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和想要冲 刺的院校针对性发送套磁邮件,进行精准套磁;
● 海量套磁:而对于实力相对有限的同学,或者精套导师回复不理想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对大批量的院校和导师广撒网,发邮件海套的方式碰碰运气。
由于精准套磁需要同学们考虑到选哪所院校,以及去找谁套磁,因此学长接下来针对精准套磁,给出几点实质性的建议:
● 心仪程度
首先,要考虑我们对该院校或导师的心仪程度。究竟有多想去这所院校,以及有多喜欢这个导师的工作,从而来权衡我们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跟这些导师进行套磁。
● 地理位置
其次,要考虑的就是院校的地理位置,如果有些同学已经身在美国,建议考虑预约线下面谈。面对面的交流会比线上隔着屏幕的对话形式更有温度。由于很多导师在考察候选人时,也会将候选人性格作为考量因素之一,所以线下面试的形式相对来说能够让导师更加完整立体的了解我们的个人性格特点,形象契合的话,也能大大提升我们的套磁成功率。
● 其他加分因素
最后,是一些比较可遇而不可求的加分因素。
如果大家自己现有或曾经的导师,刚好与即将要套磁的导师认识的话,可以请这位导师帮忙给套磁导师写邮件引荐;或者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套磁邮件中提及自己的导师,这将更有效地提高套磁回复率。
美国非常看重这类推荐形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申请时需要提交推荐信。“推荐”是通过第三人的视角对我们的展现,有更多维度,也更加真实,所以导师们也会更加相信熟人的推荐。
曾经经历过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3所院校的套磁,并最终拿到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D学长,认为套磁的时间节点,甚至要比以上分享的套磁方式更加重要。
如果套磁进行太早,可能等到申请时导师已经对我们的印象比较模糊了;如果开始太晚,可能导师有限的名额早就被其他同学抢占先机了。
因此,根据学长经验也为大家整理了比较合理的套磁时间供我们参考:
首先,向院校提交申请的时间我们按照12月份来计算,开始向心仪导师发送第一次套磁邮件的时间,最好在前一年12月到当年3月之间。这个阶段套磁主要就是与我们心仪的导师阐明自己申请博士的目的、背景情况、对导师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了解导师的招生计划等等。
因为导师大多都比较忙,通常有回应也可能要在1-2周才往来一次邮件,几次沟通下来很可能以及花费掉较多的时间,等到开始约线上面试或线下面谈的时候,已经是1-2个月后的事了。所以提前沟通的好处就是,即使导师回复没有招生计划,或实际招生无法有自己决定的情况下,我们提前得到导师的答复,也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及时调整套磁人选和申请计划。而且有些导师甚至没有时间查看或回复邮件,在充足的时间内,我们还能多次发送套磁沟通等待回复,根据导师不同的回复情况,也能更灵活的解决和应对。
此外,大多导师可能会在申请前半年到3个月,也就是当年6月到9月相对比较有空,面试大多会集中约在这个时段,同时挑选候选人。这个时候因为距离申请不算太远,导师还会对我们印象比较清晰,也不会因为导师后续的答复太晚而耽误我们的申请提交计划。如果担心面试距离申请时间比较久,被导师忘记的情况,也可以在申请前在发送邮件跟导师打个招呼,提个醒。
学长就是在申请一年之前曾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导师完成了套磁沟通与面试,当时的反馈非常好,甚至跟学长表达了等他申博士时可以录取他的意愿;但最终还是因为时间比较久远,且学长没有在申请前进一步联系,导致之前的套磁并没有派上用场。
反观普林斯顿大学的套磁时机更加恰当,正好赶上导师在筛选申请者的时候,所以学长认为对套磁时机的把控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