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科倒闭潮”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事情的起因是一位
哈佛大学的大三学生发现自己选修的一门秋季研讨课从课表中消失了。起初,她以为是教学网站出现了技术问题,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其他学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在2024年秋季,哈佛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这些课程大多属于文科专业。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校方对此的回应是教师请假、离职或转入其他项目。因此,许多人开始质疑文科的重要性,文科学子的内心也充满了迷茫,不禁发问:文科真的已经开始衰弱了吗?
从表面上看,全球范围内文科专业被大量裁撤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是哈佛大学,2022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削减了28个专业,其中大多是人文社科项目。2023年,弗吉尼亚玛丽蒙特大学取消了10个专业,也多是人文学科。英国肯特大学在2024年3月宣布淘汰6个学科的课程,包括艺术史、人类学、健康与社会关怀、新闻学、音乐与音频技术、哲学和宗教研究。
然而,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更多是由于课程注册人数不足。理工科领域也有类似的调整。例如,哈佛不仅削减了一些文科课程,还整合了传统机械工程模块,将其融入智能制造课程,传统统计学也在逐步向机器学习方向调整。这些调整更多反映的是一种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而非对某一类型学科价值的评判。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市场的冲击开始显现,文科岗位和传统理科岗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AI翻译和智能写作的出现,甚至传统机械设计中的一些常规性、标准化的设计任务也能借助AI计算由机器完成。
然而,技术也需要拥有文科的温度。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文科更多的是为科技提供道德和文化的深度。对于学习文科的学生来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剖析,不盲目接受既有结论;在对文化的理解中,也能通过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学、历史的学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总的来说,文科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维度与深度,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尽管传统人文学科课程的注册人数减少,但新兴的跨学科项目却开始蓬勃发展。例如,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字人文学科项目将编程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学生既要掌握Python等编程语言,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又需剖析从文学巨著到艺术画作的文化作品,探究其深层内涵。
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一方面拓宽了文科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因此,“文科倒闭潮”并不能证明文科就此没落。文科在社会发展中始终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各位同学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并理性地看待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