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量词>>日语学习咨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有关数量的表达,比如“一个苹果”、“一本书”“一张电影票”等等。这些用来表达数量的词汇在我们的语法中叫做量词。在汉语和日语的语言文化中,大量频繁地使用量词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什么是日语量词?
量词,在日语中称作「助数詞」(jo su u shi),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日语量词按照其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汉语量词、和语量词、外来语量词。汉语量词是指把我国传入日本的量词经过加工调整后形成的量词。
而对于学日语的中国人来说,日语量词中的汉字量词部分是非常容易混淆出错的难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年让我们迷惑的日语里常用的汉字量词。希望同学们在使用日语的过程中,不要搞错最基本的量词使用哦。
01
「ひき」(hi ki)
「匹」是用来计量动物数量的量词。但如果你以为所有动物都可以用「匹」来计量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匹」只适用于小动物和多个动物的集合。比如
「魚(sa ka na)一匹(i ppi ki)」
「鳥獣(cho u ju u)百匹(hya ppi ki)」
大型动物需要使用量词「頭」(とう to u)。那么鱼类只用「匹」一个量词来计量吗,又错了……(参考上面一条鱼的一生)
02
「とう」(to u)
「頭」是用来计量大型动物的量词,像下面这种大型动物。
03
「わ」(wa)
「羽」是用来计量鸟类和兔子的量词。是的,这里千万要注意,无论大兔子小兔子都不用「匹」来计量哦。
日语中有一个谚语就与兔子相关,「2羽の兎を追う者は1羽の兎をも得ず」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过来就是想追两只兔子,结果一直也追不到,也就是俗话说的“鸡飞蛋打”。
上述划分如此细致的日语量词,如果要换成中文语境,只要一个简单的“只”字即可代替。看来会使用汉语量词可不代表也能正确使用日语量词哦。
中日量词的发展史
最后引申一下知识点,我们来看一下量词的概念和中日量词的发展历史。我们会通过这段文化交流史,加深对两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在我国,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辞中就出现了量词。到了先秦时代,度量衡制度建立后,出现了许多度量横单位词,如“丈、尺、升、斗”等。
从汉代开始个体量词变得丰富起来,其中”条、张、口“等沿用至今。唐宋之后量词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情况与现代汉语中的量词较为接近。
而日语量词比汉语量词出现的晚一些,在《日本量词详论》(李庆祥,1994)中提到,从4世纪即日本大和时代初期就开始出现了量词的用法。
后来随着汉字不断传入日本,我国古代大量的量词也传到了日本,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人原封不动将其用在日语中的计量上。
到了日本奈良时代初期,量词的运用已较为普遍,进入平安时代,日语量词有了较大发展,不仅数量增加,且各种类别也基本形成。
明治维新后,由于言文一致运动兴起,书面语逐渐向口语靠近,量词的使用更加普遍。六十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人采取了对原有量词赋予新义和创新量词的方法来丰富词汇。
中日量词既有相同又有区别,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学习多积累。
日语量词的计数读法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以上量词的计数读法吧!
一匹(i ppi ki) 二匹(ni hi ki)
三匹(sa n bi ki) 四匹(yo n hi ki)
五匹(go hi ki) 六匹(ro ppi ki)
七匹(na na hi ki) 八匹(ha ppi ki)
九匹(kyu u hi ki) 十匹(ju ppi ki)
何匹(na n bi ki)
一頭(i tto u) 二頭( ni to u)
三頭(sa n to u) 四頭(yo n to u)
五頭(go to u) 六頭(ro ku to u)
七頭(na na to u) 八頭(ha tto u)
九頭(kyu u to u) 十頭(ju tto u)
何頭(na n to u)
一羽(i chi wa) 二羽(ni wa)
三羽(sa n wa) 四羽(yo n wa)
五羽(go wa) 六羽(ro ku wa)
七羽(na na wa) 八羽(ha ppa)
九羽(kyu u wa) 十羽( ji ppa/ju u wa)
何羽(na n 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