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美国名校招生官更偏爱在美读高中的中国孩子,除了晚接触美国生活,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申学目标难达成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国低龄留学潮愈演愈烈。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国外学习生活,常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就送其出国留学。
关于低龄留学的好坏,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招生官更偏爱在美读高中的中国孩子。这并非因为中国孩子内向或缺乏人格魅力,而是可能由于思维方式不够高效。除了批判性思维,还有四种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美国学习生活。
去短视思维
不论在培养学生能力还是选校方面,中国家长常过于短视。部分学生从8年级才开始准备出国事宜,忙于考试、面试等,无暇充分准备。
去短视意味着避免短视行为,进行长远规划。美国学校重视综合素质的持续考核,因此应提前一年半至两年进行整体规划。
制定规划前,需根据个性、家庭状况及学术能力挑选合适学校。选定学校后,根据学校要求制定学术和课外活动的整体规划表。学术方面,制定逐步提升的计划;课外活动应针对个性、兴趣及强项参与。
家长不应盲目追求名校成功案例或热门课外活动,而应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参与1至2个擅长且喜欢的活动,努力成为“小专家”,对升学有帮助。
重应用思维
很大部分前往美高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自中国教育系统,但中美教育差异大,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初中所学内容仅用于考试,无法应用于美国生活。
因此,进入美高前需具备“重应用”意识,参加美国学校暑期项目,有助于适应氛围、文化和语言。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多元沟通能力及创意思想等软实力也至关重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更受老师欢迎。
参与相关活动或培养软实力想法都是留学进步。主动思考培养软实力,即开始锻炼批判性思维。
敢尝试思维
或许因害怕陌生环境,中国学生在美国校园中常倾向与同胞交往,忽视学校活动和资源,这与国际教育理念相悖。
中国学生需勇于尝试融入美国高中生活,包括参与项目和与陌生人沟通。
建议提前了解学校资源,每月参加至少一个项目,认识资源部门老师。
要避开“舒适区”,多尝试新活动和结识新朋友,积累人脉。
毕业时建议建立50个以上人脉或爱好圈子,丰富知识和见闻,为日后工作或创业打下基础。
多彩人思维
最后一点是要有“多彩人”意识。
很多学生在语言、规划和应用方面都很出色,但难以融入国外同学圈子,原因在于缺乏价值观层面的交流,即共同语言。
要成为“多彩人”融入美国高中学习,可通过社交网络了解美国同学兴趣热点,搜集感兴趣或当地学生热点作为谈资,阅读美国文化书籍增加共同话题,建议阅读至少十本关于美国文化及当地学生阅读过的书籍。
“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是美国文化中重要部分,要融入需建立这两种意识,可参与志愿服务培养。
在了解美国文化时,不要忽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分享中国食品、武术、传统艺术等能吸引美国同学。
忠告:未来职业会变化,但多元模式沟通、批判性思维、创意思想等能力将影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