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邀请到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版画专业,硕士就读于马里兰艺术学院的插画专业的启航导师杨导师。
她将与高考学子一起,以“打开”为题,写下高考作文,与大家分享她的留学故事!
*注意:本篇文章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下文中“我”即是杨导师~
开篇
偶然之间,看到今年北京卷高考的作文题目“打开”。让我联想到到自己留美期间学习工作一路走来的经历,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打开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被异国的文化思想包围下,一次次打开和碰撞,让我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解开一些曾经内心的疑惑,我感受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被推动着不断成长,发现新的自己。
以下是我以留学生活作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打开”的理解。
“打开” 是去细心观察,去体验,去感受
选择出国留学,就像是把自己“扔”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只有“打开”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
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我开始尝试做助教,当时选到了一节“人体绘画”的课程,让我感受到国内外的教育差异,同样是人体写生课程,国外更注重学生们快速捕捉的能力,老师充满巧思的作业布置,让几乎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四个月内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这一切颠覆了我之前对学习造型艺术的认知,让我感受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打开”是换一种角度去看问题
一次,有一位老师在课上对大家说:“You have responsibility to make this course make sense for yourselves”。大意是说: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都有责任专注于想要提升的部分,让这门课对于自己是有意义的。
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我们常常会接到一些我们不那么感兴趣的项目或者任务,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心态和责任心,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打开”是去挑战不可能
我的插画导师会push我们去做我们认为不大可能的事情。
当我们针对某个项目提出一些不同的创意,她总会建议我们去尝试那个听起来很棒但是在实施上最有难度的想法,而不是选择那个相对“安全”的想法。
一开始我们同学们都不太适应,渐渐地这种推动打开了了大家的潜力,让同学们在挑战中创造出惊艳的作品。
“打开”是勇于尝试,走出舒适区
研究生期间除必修课,每学期还可以选修2-3门其他专业的课程,这给了我拓展自己的机会,我一直对平面设计的课程很感兴趣,一次偶然,我试听了一节叫做“Generative Typography”的课程,这节课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课程需要很多代码知识,对我来说很有难度,但同时又非常有趣味性,所以我选择去挑战一下,而不是选择舒适区内的课程。我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很多自信,了解到我也有很强的快速学习的能力,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打开”是一种松弛感,当我们放松下来, 结果也许会更好
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有点容易紧张的人,在一门创作选修课上,我的作业呈现的效果总是不理想,无法展现出我个人独特的风格。
后来在和导师的交流中发现是自己过于紧张,无法在创作时“做自己”,之后我开始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而不是去设想应该做成什么样子,放松下来创作,我的作品增添了许多幽默感和趣味性,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赏。
“打开”是不设限
我在研究生毕业时申请了一年OPT,可以在美国工作一年。我的插画专业在美国不容易找到全职工作。
我打开了自己的求职思路,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拓宽了自己找工作和收入的渠道,在领英和不同平台寻求工作机会,发现了许多短期on-site的工作机会,我不仅考虑插画类工作,也考虑平面设计的工作,这让我在OPT的一年中获得了很多不错的工作机会,虽然自由职业通常不稳定,我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打开”是一种接纳的心态
刚刚回国的时候想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赶上了刚入职的公司资金出现问题,面对这些不顺利,我能做的就是打开自己,接纳这一切,复盘下次找工作时候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行业,一定要全面做好功课。
在那次经历过后不久我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一直做到现在。面对失败和困难时,打开的心态也非常重要,它是我们迎难而上的姿态。
“打开”其实无处不在
虽说海外学习工作给了我非常多“打开”的机会,回国之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依然常常有打开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来自于最近读的某一本书,某一段旅程,或是我学习街舞的新体验。
总之,不要给自己太多条条框框,每当你开始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体验,你就会发现打开并不难。
当然,打开也是有选择的,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值得我们“打开”自己,海外的生活也有很多危险和诱惑,我们再打开的同时也有责任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