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发布了一条关于读书与寿命的推文,其中提到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爱读书的人更有可能拥有更长的寿命,每天阅读半小时可能会使平均寿命延长近两年。这一观点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读书能够培养平静的心态,从而有助于长寿;也有人以戏谑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观点的质疑。然而,科学研究的结论需要经过不断的验证和甄别。在此,我们不作出绝对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阅读书籍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自古以来,读书就被众多贤能之士所推崇。苏轼曾立下志向要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而清人孙洙也在《唐诗三百首序》中提到,通过熟读唐诗,即使不会作诗也能够吟咏。读书不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汲取知识和见解的重要途径。通过书籍,我们可以感悟到那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亲身经历的地方、职业和人生。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但海量的信息中也夹杂着负面和消极的内容。正如英国小说家毛姆所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们需要通过读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片刻的宁静。
此外,阅读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教育部强调,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最终将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美国教育模式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长期培养,从小就开始重视阅读。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学生的阅读量是中国学生的六倍。这种阅读习惯和能力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将受益终身。
综上所述,虽然关于读书与寿命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科学验证,但阅读书籍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积极培养阅读习惯,通过书籍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散文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至理名言深深地影响了无数代的英国人,使他们坚守着对阅读的热爱,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在英国,无论是在繁忙的地铁车厢、呼啸而过的火车上,还是在街角的老旧书摊旁,你都可以看到英国人手持一本书籍,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中。尽管英国的书籍价格相对较高,但他们拥有一个发达且全面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免费阅读的宝贵机会。以伦敦为例,每个行政区都设有公共图书馆,供市民借阅图书。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这些图书馆还定期举办各种有趣的阅读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
芬兰,这个位于欧洲北部的国家,虽然人口只有五百多万,但其教育水平却一直在世界前列。根据最近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报告,芬兰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的表现名列前茅。芬兰人深知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他们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在芬兰,图书馆分布广泛,使得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借阅到书籍。为了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芬兰人还创新地制作了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漫画书,以此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除了上述的美国、英国和芬兰,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也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我们的邻国俄罗斯、日本,西亚的以色列,以及欧洲的德国和奥地利等。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生命有限,但知识无限。这是《国学》中庄子的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还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一些杰出的学者,如剑桥的学霸(@aliabdaal)和哈佛的学霸John,都强调了阅读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并分享了他们坚持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人生的修行,它能使我们的灵魂保持年轻与活力,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给予我们片刻的宁静与远离浮躁的机会。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放下手机,远离网络,重新拾起手边的书籍,培养这个有益的习惯,无论何时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