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供初高中生选择的国际赛事多达90多项,主流的也有30项之多,找到适合自己的并最后卓有成效或让招生官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具备以下两种特质的学生:
第一种:知道自己哪儿厉害,并通过竞赛证明自己比同龄人更厉害
H同学以托福113、SAT2070(旧SAT)的标化申请上了康奈尔大学数学专业。他的履历显示,他就是典型的“竞赛路线”:
标红的五个是他填到奖项列表上的竞赛,从国内到国际竞赛,从初中到高中,从刷题类的数学竞赛到数学研究论文型的比赛,再到创新科技项目的比赛,这位同学在多维度上都证明了自己的数学优势,就属于“知道自己很厉害,不断在各种平台上挑战自己、证实自己很厉害”的类型。
第二种:竞赛路线,是为凸显个人个性化成长路径做支撑和辅助
上个申请季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一位亚裔非国际学生,申请的是计算机和语言学专业。但是他做的活动大部分重头戏是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
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在申请或者文书素材中晒出自己哪里得了奖,而是晒出自己最个性化的一面和独立成长路径,这是美国大学所看重的。
很多学生在未明确自己的竞赛路线前,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申请商科,是不是就要参加商赛?”“我申请数学,是不是就要参加AMC?”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别人参加什么竞赛我也去参加”的跟风派。
要避免这种错误心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竞赛资源,可以有两种方式:
方式1:从比赛考量的核心能力出发,与自身优势做匹配
我们看竞赛的时候,不要看它的表面,而是要看这些比赛的骨架是什么?也就是这个比赛核心考量参赛者的能力是什么?
比如同样是商赛,有商业文书制竞赛;有客观题类竞赛,考的是学生的知识广度;有现场的案例分析,考学生的临床反应以及知识的掌握熟练度。
自己最适合哪一种?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再做匹配。
方式2:从自身优势出发,匹配适合的比赛
你还可以把自身的优势能力单拎出来,放在所有领域去找。
比如你是一个临床应变能力非常强的人,那么适不适合参加辩论类比赛?适不适合现场有presentation考察性质的比赛。再决定是参加哪个领域的竞赛。
从一个反例来看:
所以,我们看待一个国际竞赛的含金量、承办方的同时,一定要看这个竞赛的骨架考学生的能力是什么?这个能力和优势是不是自己或孩子现在有的?
想通过两种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竞赛资源,除了你要充分了解自己,其次还要对不同学科竞赛的核心能力考查要点有所了解。
如果您对本文内容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