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报名人数连续多年上涨后,今年“双一.流”高校迎来新一轮扩招。
3月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宣布今年将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会多招本科生,增加100到500人。
事实上,近年来,本科扩招规模持续扩大,但今年 美国的努力尤为重要。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升级,扩大优质本科教育供给,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去年高校招生规模增长15.在6万人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本次扩招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新兴商业领域。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是高校学科和人才培养的主动调整。一些分析家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环节,、科研与产业的关键环节,本科招生的变化不仅影响着高考录取格局,也反映着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高进入名校的概率”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课程拓展”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强调,要“扎实推进优质本科课程拓展”和“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轮扩招的核心是培养支撑科技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制造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既有利于适应人口变化和就业需求,也有利于应对不断上升的高学历需求“难进一.流高校”压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的高考人数从2020年的967人.45万人已增至2024年的1050万人,但本科录取率从41.4%降至33.5%本科教育,尤其是优质本科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在过去的三年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s本科在内地招生规模分别稳定在3400人—三千五和三千八—3900人。
一位长期从事国内top 高校本科招生的老师介绍《中国新闻周刊》,清华、在各省招生时,比如北大,不仅要向每个录取的学生及其家长说明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还要与各学院沟通协调招生名额也涉及到各省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她看来,总的来说,这次扩招确实增加了进入名校的概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双一.流”高校从自身发展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愿意扩招,但扩招的规模不仅要考虑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还要看学校教学资源的承载能力。蔡荣根介绍,高校扩招涉及教学资源、师资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学校需要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每增加一个学生,地方财政要增加相应的经费,学校也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引进教师。
扩招决策不仅受政策引导,还受高校资源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制约这是响应国家号召的集体行动。郭英剑这样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变了”
几所扩招大学的招生部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各省、各学院的具体招生名额还没有最终确定。然而,在这些大学的扩招通知中,“面对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培养人工智能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表达。
北京大学 美国新的招生计划将着眼于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工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培训。清华大学将新增本科生纳入新成立的本科通识教育学院,计划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培养具有AI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背后的逻辑与近年来高校的学科专业改革是一致的,即淘汰旧学科,增加新技术与之相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学科专业。专业调整的实质也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日前,复旦大学校长李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来临,知识结构单一、不喜欢的学生没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很快就会被淘汰。复旦要培养多元潜力、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和学生要思考过去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搞清楚新的联系的因果关系和学术机制。未来,复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将是来自“专业”变为“项目”每个项目,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学科支持,可以获得一个或多个学位。复旦新工科,要建“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
真正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陈志文认为,在当前新的工程建设中,论文是被强调的、轻实践的“工科理科化”倾向依然存在,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更多产业人士参与教学是一个破解“工科理科化”方法之一,但它也将压缩原来的教师 课时,其中“做减法”改革显然更加困难。
如果大家对此类问题有疑惑,欢迎大家在线咨询专业老师,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