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萨莉·科恩布鲁斯公开拒绝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高校卓越契约》(又称“学术卓越联署协议”)。该协议要求高校:
- 限制国际学生比例:不超过15%(MIT当前国际生占比10%,远低于红线);
- 冻结学费五年;
- 禁止招生中考虑种族或性别因素;
- 强制校园言论与政府立场一致,干涉学术独立。
作为交换,签署协议的高校可优先获得联邦科研资金。然而,MIT认为协议条款“根本无法接受”,尤其是干涉校园言论自由和学术自治,违背其核心价值观。
对美国留学党的直接影响
- 国际生名额或缩减
- 协议若推广至全美,热门院校(如MIT、斯坦福、哥大)的国际生比例将被强制压至15%以内。当前MIT国际生占比24%,哥大达37%,若签署协议,名额可能大幅缩水,竞争加剧。
- 应对建议:优先申请暂未签署协议或国际生政策稳定的院校(如布朗大学国际生占比13%,低于红线)。
- 签证门槛进一步升高
- 费用上涨:美国留学签证费从160美元涨至185美元,SEVIS费上调至350美元。
- 审核趋严:面签时可能追溯近5年社交平台动态(微信、微博等),涉及“政治敏感”或“负面评价美国”的内容需提前清理。
- 应对建议:签证材料需具体且贴合“回国发展”方向,避免提及“留美工作”“移民倾向”;提前6个月整理资金证明、学历成绩单、语言成绩等材料。
- 标化考试全面回归
- 哈佛、斯坦福、MIT等top院校已明确要求提交SAT/ACT成绩,US News Top30院校中70%已将标化列为“必交材料”。
- 应对建议:最晚大二暑假完成首考,预留1-2次刷分时间;SAT目标分冲击Top30建议1500+,Top50建议1450+。
潜在风险与机遇
- 风险:政府报复性措施
- 特朗普政府可能对拒签院校在联邦资金评审中设置障碍,但MIT等top学府依赖联邦资金的比例相对较低,且拥有强大的学术声誉和品牌影响力作为缓冲。
- 机遇:示范效应与政策松动
- 若哈佛、斯坦福等校跟进拒签,国际生名额可能得以保留;若政府强制推行协议,热门校国际生通道可能收紧,但部分敏感专业或暂停招收国际本科生。
- 备选方案:同步关注加拿大、澳洲等政策宽松的英语国家。加拿大简化国际生工签流程,毕业即可获3年工签;澳洲扩大高需求专业列表,部分院校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直接申请本科。
留学党的核心应对策略
- 选校策略:优先“抗政策型”院校
- 关注暂未签署协议且国际生政策稳定的院校(如布朗大学、加州大学系统)。
- 避免盲目冲名校,研究学校特色、价值观与自身匹配度。
- 材料准备:提前打磨,规避风险
- 签证材料需具体、真实,贴合“回国发展”方向;个人留学计划需详细且合理。
- 标化备考“赶早不赶晚”,锁定目标分数。
- 多赛道规划: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 同步关注加拿大、澳洲等政策宽松的英语国家,至少选1-2个非美国家作为备选。
事件本质:学术自由 vs. 政治干预
MIT的拒绝信本质上是“权力”与“原则”的对抗。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财政杠杆重塑高等教育运行逻辑,将大学工具化;而MIT则坚守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核心价值。
- 对留学党的启示:
- 学术自由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一旦被侵蚀,再多的财政资源也无法孕育真正的创新和杰出人才。
- 留学规划需动态关注政策变化,主动应对,避免被政策“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