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申请季,你觉得关于规划申请,材料与文书准备方面,有什么最有价值的收获?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和感触吗?
比如那些为了找寻主题而吵过的架,为了和学校来一场远距离恋爱而暗中跟踪过的网站和活动,为了做作品做简历而熬过的夜…等等等等… 人说,你要特别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每一个获得梦校青睐的小伙伴,都走过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但是最大的挑战,往往带来最难得的收获,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在申请季中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获得了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吧。犹记得在那几个秋天的午后坐在学校的一排樱花树下,一边在电脑上敲字一边看那黄叶一片片掉落,涌起种种思绪,有时也不禁觉得这样的时光非常难得。当然,眼看着deadline即将到来的时候文书还是一筹莫展的感觉是非常折磨人的,但我觉得正是截止日期这一第一生产力的驱动,促使我不断思考,回忆我过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断问自己:我是谁?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同时也和许多的老师,朋友,学长学姐们交流,看到别人眼中的我。而在文书中的词句,也则是我在这段年华的认识与总结,而我认为这是比文书本身更珍贵的。
关于选择专业和学校方面,你是如何定位的?有什么技巧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是否走过弯路?又是怎么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
申请有时候,真的很像恋爱。面对的学校,不仅仅是一个课程,一个排名那么简单,那里是你读过四年青春时光的地方,那里你可能认识一辈子的好友,那里你希望得到最启迪人心又引发深思的指引,做选择的技巧和哲学,是我们走进这个纷繁世界的第一步。
你的选择地图,是什么样子的?
专业方面因为我兴趣比较明确,并没有太多纠结,而学校方面我也是特别幸运能在早申请阶段就被录取,也没有经历RD大规模选校的过程。但是我觉得申请人与学校确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申请和录取阶段都是看的申请人与学校是否fit。然而我觉得也不能过于觉得自己和某一所学校一定匹配,鸡蛋不能都装在一个篮子里嘛~ 我觉得选校的过程就像生物中的酶和底物匹配的过程,它们不一定是完全相符,但通过诱导变构都能fit each other。而选校的方法除了从各种网站和书上了解信息之外,我个人还特别推荐和学校的教授学生们直接交流提问。我在申请之前给很多大学的环境工程系的教授发过邮件询问大学情况和专业方面的问题,他们大部分都热情地回复了我,而我觉得这种直接获取一手资料的方式比网站上的信息更为有效。而我最终选择早申请耶鲁,也是被耶鲁的环境学科以及学生的social responsibility所吸引,最后能被梦校录取也是觉得特别特别幸运啦.
关于申请季的哪些收获和经验,有什么特别想给师弟师妹们建议的吗?
也许去年此时彷徨的你,正是因为一个前辈的一句话,加入了我们的大家庭。那么今年,我们自己为自己代言。Community是申请过程里面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个community是靠我们每一个人亲手建立起来的,所以,来给马上加入的未来成员们,聊一聊你的心情吧。
我想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Be Yourself,Fear Nothing and Keep Faith! 我曾经也陷入过误区,看着各种学长学姐的范文,思考着怎样的文书才能吸引梦想大学,最后发现写出来的文章都只是模仿,最后只会迷失了自己。我觉得只有深度挖掘自己,给自己抛出各种问题,而不是琢磨着文章的样式和语句,才能将真正的自我展现在文章的思想中。而同时在申请季中,不如意的事情时常发生,文章获不到他人的肯定,面试的回答不尽人意,被早申请的学校拒绝,在这些时刻更应该抛开过去,愈发无畏,保持自己原有的希望,梦想与信念。失落的时候,就像天空许一个愿吧!就像加菲猫说的:“我向星星许了一个愿,并不是因为我相信它,而是因为它是免费的,而且反正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不灵。”最后,在申请季能有一群小伙伴一起走,度过这段难忘的时光,可谓是人生一大幸事。祝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