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Z”名单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哈佛校友项目,被既得利益者占为己有。哈佛大学还曾经为这一延期入学的政策宣传和辩护,声称这样的政策既可以保证学校的招生质量,又可以不伤害捐赠者的感情—让申请者要么知难而退,放弃申请;要么迎难而上,利用一年的时间尽快锻炼,让自己成熟起来,为来年进哈佛做好准备。
除此以外,校资委成员和学校招生办有时候还有更加隐秘的默契。如果当年没有被哈佛录取,学生和家长又不愿延期入学,他们就会走转学之路,曲线进哈佛。一般来说,转学的难度会更大,哈佛通常每年会收到很多转学申请,最终录取比例不超过5%。在这个转学的过程中,受到最大礼遇的优势校资委成员的孩子,而转学这条路通常还是能避开过多的公众视线。理查德.门舍尔(Richard Menschel)是20世纪哈佛大学“26亿元筹资活动”的联合主席,门舍尔夫妇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是哈佛的学生,但是三女儿申请时没能进入高中年级的前10%,最终被康涅狄格学院录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三女儿在两年后从这所文理学院成功转学,进入哈佛大学,完成了一次罕见的逆袭。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说过,美国永远都不会有世袭制,因为美国的明珠社会不具备欧洲的“长子继承”的传统,美国人的家族财产被平均分给了每一个继承人,久而久之,他们的财产便会化为乌有。历史证明,美国的上层社会的确并不需要“长子继承”,他们发明了一种保证自身地位世代相传的间接途径,这便是进名校保身价。
美国名校招生潜规则似乎已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近几年中国家长向国外名校捐款的举动也开始多了起来。但我还想给家长和同学们提个醒:首先,即使家庭很富有,也不要轻信中间的掮客,他们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家长,捐款后大学招生办可能会相对重视,但学校从来不会承诺录取;其次,家长们需要考虑,捐款的学校和录取的专业是不是孩子的真爱,孩子有没有充分的学术准备和自我管理能力。名校的生存会很困难,淘汰率在8%-15%之间,孩子将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一味追求名校绝非明智之选,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