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仅是我们的留学生们会有这样的不甘,美国本土的学生也跟我们有一样的境遇。而每到这个时候,美国完善的转学体制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不论是为了继续追求进入梦校的机会,亦或是不满现就读学校的学习环境,美国的转学体制都为学生们提供过了多一次的机会。不,其实严格来说,是多给了学生三次机会,因为在美本就读的学生能分别在大一结束,大二春季以及大二秋季的时段进行转学。
转学是美国本科特有的上升机制
美国本科转学系统的本质其实是为学生们提供额外的上升渠道,为何这么说?我们举几个名人的例子大家就会懂了。
首先美国的几任总统,像奥巴马,川普,肯尼迪都有过转学经历;而金融商业界巨头——创建特斯拉的马斯克,巴菲特,在本科时期也都转过学;甚至连众多知名大学的校长本人,有些也有过本科转学经历,比如加大洛杉矶分校的校长以及华大西雅图的校长。
这其中除了巴菲特因老家有生意要照看挣钱,所以从宾大转学回老家的内布拉斯加大学之外,其余的一律都是在本科时期选择转到更好,排名更高的大学就读,并顺利拿到了本科学位。
奥巴马本科时从一所文理学院转学至哥伦比亚大学;川普从一所综合四年制私立大学转学到宾大沃顿商学院;马斯克从加拿大一所公立四年制大学,转学到宾大;肯尼迪从普林斯顿转学到哈佛;加大洛杉矶校长,从两年制的山麓学院转学到加大洛杉矶分校;华大西雅图校长,从两年制的绿河学院,转学到华大西雅图。
转学的本质是二次提升的机会。而这份转学的机会只会留给有明确目标且积极准备的学生和家长。
学生本人如果没有特别的追求,没有名校的梦想,或者成绩实在跟不上的,一般不会主动考虑转学这个附加机会。因为如果要通过转学进入更好排名的大学,得到更好的教育,肯定需要在读书期间主动努力,如初更多,将自己能力提升至配得上梦校要求的水平。
所以转学需要自身积极的态度配合导师正确的引导。
我前年就收到一名希望转学至宾州州立大学的学生,他当时在匹兹堡附近的一个文理学院就读。他想转学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觉得留在小的学校里,温水煮青蛙,没有大的发展。
有理想固然是好,不过可惜当时他自身的托福成绩和GPA并未达到宾州州立这类名校的标准,所以我和我们老师对他的课业情况进行了指导,多次冲击转学,最后终于在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拿到了宾州州立主校的录取。他也因此一下从一所没有什么排名,没有知名度的学校,转进了世界排名前50的综合性州立旗舰研究型大学。
有人可能想,转学和跳槽一样,如果我平白无故去大学教务处开成绩单,万一没有转走,原来的学校会不会给我穿小鞋呀?大家可以放心,这种情况基本是不会发生的,因为美国的大学都支持学生去追寻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哪怕是要离开原学校。
即使学生已经收到转学的录取,但如果对目标院校不特别满意,仍可选择不转走,继续留在原学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