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哈佛从她女儿的高中70个毕业生中录取了5个学生,情况大致都不同:
她女儿属于“学术型”:私校不排名次,但从每年所获的某个奖项得知肯定是年级第一名;
一个女生成绩相当好应该是第二名,却是典型的“继承型”(其爷爷爸爸哥哥都是哈佛毕业的);
有个男生成绩蛮好还是学生会主席,是“小金主型”(哈佛有以其家庭命名的基金);
这三个人可说是全才中的不同类型,另外两个就不是全才了。
有个学生体育特好,在全国高中比赛中拿过名次,成绩不好但达到哈佛的最低录取标准,是“特招型”。其高中教练早在哈佛提早申请录取通知发布之前,就告诉他已被录取了。
还有一个男生,成绩还可以,自己开有公司,是“特殊才能型”,但提早申请时被放在Waiting List上,春天时才拿到录取通知书。他对此耿耿于怀,最后弃哈佛而去达特茅斯。
但“学术型”或第一名却并不是通关卡,十多年前,一所学校排名第二的华裔女孩去了哈佛,而第一名未被录取。
讲述这个故事的华裔母亲说:那女孩看上去文静漂亮,却在十一年级时报名参加了《Seventeen》杂志举办的青春女孩大赛,经过一番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进入了前十名,拿了很大一笔奖金,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在介绍申请大学的经验时,特别强调这个随申请表附上的比赛结果材料,让她在申请多所名校中获益匪浅。
02
这样的故事在国内同样不少见。2004年,哈佛大学拒绝了164个SAT考满分的中国学生。其中,有位家长质问学校:“为什么不录取我女儿?”
哈佛只说了一句话:“您女儿除了满分,什么都没有。”
同一年,哈佛以全奖录取了一名中国学生。这名学生来自甘肃,SAT只考了1130分。但是,他在高一时,发明了一种过滤水装置,免费提供给附近村庄的农民。
著名作家刘墉曾向就读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的儿子刘轩问过这样的问题:“哈佛大学是怎么挑学生的?”
当时刘轩想了想还是笑着和父亲说,他也搞不清楚。
他能知道的就是,当年哈佛大学之所以选择刘轩,是因为看到他在高中时为环保活动拍过的短片,以及听过他为学校歌剧作过的曲,当然还有他的中文文章。
事实上,刘轩没有修过一科AP课程,学习成绩也并非拔尖,但最终还是却被录取了。
03
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学业能力考量”绝对不是决定因素。
马林·麦格拉斯,作为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主任的她,曾经说过一句被广为流传的话:“在根据你的学业能力考量你是否和哈佛契合后,我们更想知道你是谁,是什么让你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你的另外一些特质变得具体化?”
什么样的特质更吸引哈佛?
哈佛大学负责录取的院长Fitzsimmons也说过:“每年我们录取2100个学生。我们希望他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极高的个人素养和品格。他们能够在四年的本科生涯中教育和启发他们的同学,他们在毕业以后能够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有人将哈佛的招生价值观归结为“哈佛大学明确表明要找具有利他主义(Altruism)、领导力(Leadership)和创造力(Creativity)的人才。”
与哈佛代表的这种招生价值观相对的,是斯坦福代表的“创造力(Creativity)和企业家能力(Entrepreneurship)的复合取向”和芝加哥大学代表的“数理逻辑能力”两种招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