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给的不只是钱,是一套创新孵化生态
50年代的时候,有8个工程师创立了一个叫“仙童”的半导体公司。当时他们几个人除了技术,也就是人力资本以外,真的是一无所有,没有资金,没有销售渠道,没有商业人脉,这一切创办企业所需要的能力,他们都不具备。这种情况一直到他们遇见了两个来自纽约的银行家,洛克和科伊尔以后,事情才有了转机。
和一般那些只追求利润的股东不太一样,这两位投资银行家,他们深度参与了这家年轻公司的运营,帮他们制定商业战略,分析他们的融资需求,撰写商业计划书,然后联系生产销售的渠道,还帮助他们融到了一百多万美元的资金,占仙童20%的股权。
所以,在技术加资本和人脉的支持下,仙童很快地就长成为五、六十年代最耀眼的明星企业,直接窜升为全球第二大的半导体公司。光1967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数字。一年多以后,洛克和科伊尔退出这个公司,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了几百万美金。所以两位投资人也获得了超级丰厚的回报。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式,后来像仙童的创始人,还有从仙童出走的技术员、工程师,又陆续创办了几百家硅谷企业,包括英特尔、国民半导体公司、AMD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都被称为“仙童的孩子”,然后撑起了硅谷的一片天空。
在这个例子里,你会发现什么呢?你会发现,企业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一个复杂商业网络孕育的结果。这个网络不仅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服务提供,需要研发资源,需要商务拓展。脱胎于投行的风险投资机构,它们拥有强大的资金和人脉,所以起到了连接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高校、企业家、法律机构的作用。所以,他们可以让各种要素流动起来,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然后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
硅谷的创新和风投,从一开始就有这么一个唇齿相依的关系。具体地说,除了资金以外,风投在这个创新生态中,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起到的是一个评估风险、释放信号的作用。比如说初创企业的研发风险非常高,所以你经常会面临着招不到员工,上下游企业也不信任,各种法律、财务咨询公司都不愿意合作的这么一个困境。所以,这个时候,风投的介入就像给初创企业做信用背书,等于给网络中的人发射了一个正面的信号,让他们更快地接受这些没有信用的初创企业。所以,这也是你为什么会在市面上看到,很多初创企业宁可放出更多的股权,融少一点资金,也一定要找那些著名的大风投来领投,目的就在于这个信号作用。
谷歌在创立的第一年接受了两笔投资,来自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投公司,凯鹏华盈(KPCB)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这两家风投的介入为谷歌在硅谷迅速站稳脚跟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第二,除了这个信号作用以外,风投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作用,它把那些没有任何人脉的创业者纳入自己的商业人脉网络,就好像打通了创业企业的奇经八脉一样。
初创企业除了钱以外,最缺什么?最缺的是人脉和商业资源。所以风险资本家常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与他们投资的创业者分享自己的社交网络。
比如我们曾经在课程里提到过,阿里巴巴早期的时候,从高盛这些知名的投行拿到了500万美元的第一笔风险投资。其实当时有很多投资人愿意向小有名气的阿里砸钱。但是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马云就直言不讳地说,他希望阿里第一笔风投带来的不仅仅是钱,而是其他更多的要素,比如说商业资源、海外资源,还有下一步融资的资源等等。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