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营销新世界
数字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数字革命浪潮,促使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形式不断涌现。微小说、微简历等新的媒介形式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网络语境微时代下一种重要的媒介形态,微电影以其独特的渠道平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5G时代到来之际,如何有效地将微电影与资本完美融合,创造出新的价值,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电影界、营销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介绍微电影营销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微电影这一微时代下新生事物的基本概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微电影营销。
微电影面面观
当你打开各大视频网站时可能会发现,在“电影”这一栏的分类目录里多了一类“微电影”。一般情况下,它比传统电影时长短,有爱情、喜剧、文艺、惊悚等种类,能够满足你碎片化的观影需求。然而,企业宣传会拍摄广告微电影,马英九竞选会拍摄政治微电影,就连小夫妻结婚也会拍摄爱情微电影……对于来势汹汹的微电影,你到底了解多少?
1.微电影的起源
关于微电影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说,微电影起源于视频广告短片,以凯迪拉克2010年底拍摄的视频广告短片《一触即发》为代表。又有人说,微电影起源于网络草根短剧,其中以胡戈恶搞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盛。还有人说,微电影起源于电影短片,例如2001年伍仕贤打造的片长11分钟的《车四十四》。这里我们与其探究微电影的起源点,倒不妨认为微电影是在各种视频类型的基础上不断借鉴、交叉和融合发展起来的集大成者,似乎更合适。
2.微电影的定义
2011年1月,导演杨志平率先提出了“微电影”这个概念。微电影(short film/mico film)即微型电影,但在国外并没有这样的名称,国外把微电影统称为短片,比如,戛纳国际电影节只有短片奖,而没有微电影奖。就此来看,微电影是中国化的词语,是后技术时代下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微电影兴起至今历时很短,国内对微电影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通常而言,“微电影指作品时长在一分钟以上,有完整故事情节,适合在新媒体上观看的视频内容”。著名导演陆川却认为,“微电影就是由以前的短片演变而来的。
学术界则更倾向于结合电影的本质特性来分析。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微电影是除影院电影、电影短片之外的‘第三电影’,微电影可被视为一种文化文本,它兼具以微时代为创生背景的电影运动,以市场为核心的反映互联网新形态和当代媒体新格局及其优势的商业运动,以及知识分子社会批判的萌发和基础性的风向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黄钟军将微电影的定义确定为:“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播放的视频短片”,具有完整的策划和故事情节,片长在30秒至50分钟之间。
3.微电影的特征
现今,虽然各界对微电影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但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公认的微电影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微时长。与传统电影的时长动辄一两个小时不同,微电影短则几分钟,长则不超过二三十分钟。即使是分集播出的系列微电影,总时长也大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2)微制作。微电影的微时长决定了微电影不必像传统电影那样耗时耗力,即使是高成本投入的高品质微电影,花费也远远低于传统电影。较低的准入门槛,促使了众多草根微电影的诞生。
(3)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微电影诞生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它不需要再走传统的院线投放路径,往往选择手机、iPad、电脑等更符合大众接收习惯的新兴媒介作为播放平台,到达率和普及率相对提高。
(4)受众参与性强。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互动性更强,受众参与广告主微电影制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前期的剧本创作、中期的宣传预热和后期的话题讨论等,使广告主在进行病毒式传播方面更加游刃有余。
(5)故事性强。一部好的微电影就是一个好的故事,它包括好创意、好情节、好制作等多个方面。怎样在短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是微电影制作时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