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2012年10月11日。
地点: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事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现场,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恩隆德走向发布台,当天,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这一天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却因为一个极不平常的理由显得格外难忘。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人们的猜测到最终尘埃落定,结果是可以让所有关注此事的中国人为之振奋的,但欢呼之后,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占了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为何到今天才迟迟等到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欧洲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地处欧洲的瑞典是诺贝尔奖的诞生地,也是哲学思想最富饶的沃土,崇尚自由、平等、博爱。正是他们这种“理想主义”的观念,促使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对于宇宙和生命起源的探索,于是越来越多的创造性成果展露于世。
西方的哲学思想源于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注重人性的培养,在人性平等和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寻本溯源。学校里给学生们天马行空式的思想发挥空间,对于不同的声音和反对态度采取鼓励和包容的方式。西方的家长也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谁都没有特权支配下一代的行为,家长更是没有替孩子做出重大规划的权利,孩子从很小就能感受到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国外的很多家庭,甚至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说什么样的话,家长也是要经过仔细考虑的,最大程度的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顺从、听话不是最终目的,聆听他们的想法并做出相应引导是才家长要做的“功课”。
西方家长盼望孩子成名的观念似乎比较淡薄,他们并不愿“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可以自食其力的社会人。
相比之下,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且大多超越了孩子的正常接受范围,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的气氛经常弥漫在中国家庭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从不让孩子过问,似乎只有高分数才是万能的。对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却关心甚少,甚至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些“课余知识”上浪费时间。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力所能及的把孩子的一切包揽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找到幸福,因为社会上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新中国教育发展了60余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有着严重的不足。教育规模在扩大,但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因素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基础教育应试化、大学教育行政化、学术研究功利化的气氛被更多的业内人士指出但却并没得到改观。在一个没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和压抑束缚的环境中,创新能力自然不可能有所突破。
再放眼世界,诺贝尔奖项所要褒奖的,想必大多是那些敢于做梦并最终实现了它的人。对我们而言,一个国家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体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用人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实现伟大的成就需要梦想去激发,孕育栋梁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因势利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妨用诺贝尔奖项作为检验“真理”和变革“成效”的目标。
文章引用自:深圳新东方前途出国美国部何佳明老师博客

莫言: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