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被录取率低的学校录取
2016.04.05
浏览
来源:
上海新东方前途出国
摘要:新
东方春季国际教育展现场,The Hill School校长Zachary G. Lehman除了带来精彩讲座“百年积淀给教育者的启示”,接受一对一专访回答中国家长最关心的“去美国读高中”九大问题,还在小讲座厅和家长进行亲密互动,集中回答了关于“学校如何挑选适合的学生”、“去美高留学将面临的挑战和必须准备的事情”、“接下来的申请季如何准备”以及“美高喜欢什么性格的学生”、“生源如何定义来源国家”等问题。
新东方春季国际教育展现场,The Hill School校长Zachary G. Lehman除了带来精彩讲座“百年积淀给教育者的启示”,接受一对一专访回答中国家长最关心的“去美国读高中”九大问题,还在小讲座厅和家长进行亲密互动,集中回答了关于“学校如何挑选适合的学生”、“去美高留学将面临的挑战和必须准备的事情”、“接下来的申请季如何准备”以及“美高喜欢什么性格的学生”、“生源如何定义来源国家”等问题。
据所知,今年The Hill School录取中国大陆学生总计23名,录取率低于10%,而其中两位正是上海新东方美高留学中心负责人张骥洲老师的学生。张骥洲老师同时是The Hill School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大陆学生。
在现场互动环节,张骥洲老师除了充当Lehman校长的翻译,同时也分享了发生在自己学生身上的成功申请经验。
昨天我参加HILL新生见面会的时候了解到,你们今年录取的大陆学生的托福平均分是110分,这是什么样的概念?能够参加HILL面试的学生的托福最低要求是105分,所以大家可想而知,这个学校的申请竞争是多么激烈。但我也想要问校长,这么多出色学生,学校是怎么挑选适合的学生的呢?
我听到你们很多人非常吃惊,但我和你们说均分(的确)是110分,不知道什么原因,
HILL是所有美国寄宿中学里均分最高的,甚至比Andover还要高。但是分数不是考量学生的唯一参照标准,除去分数之外,还要看学生的性格、品德、是否有目标、是否努力、是否有创造性等软性实力。因为是家庭式氛围,我们希望找到真正愿意加入我们家庭的学生,我们会去看他是否认同我们的理念和准则等。
这一年我们从中国大陆收到超过225份完整的申请材料,最后9年级到11年级总共录取了23个学生,你会发现录取率低于10%,每个录取的spot是非常宝贵的。HILL的竞争很激烈,美国有差不多300所这样的寄宿中学,每个学校看的东西都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
各位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它要的东西和你有的比较契合的学校,这样两边才可以顺利进行。
想替准备去美国的学生问一下HILL校长,以您教学这么多年或者说管理学校这么多年(的经历),一个国际学生去到美国,将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或者说需要准备哪些事情?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或者说国际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
不太善于在课堂参与讨论或表达自己。因为在美国课堂,老师会希望你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间。对于他们而言,如果你在课堂一言不发,静静坐在角落,可能代表你对这个课不感兴趣,所以他也会很受伤。这可能是一个点,但是中国学生或者说国际学生、亚洲学生可能都比较含蓄,他对老师保持一种敬畏的心态,有什么话不会在课堂主动去讲,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第一学期期末,学生收到老师评语的时候会提到的:学生比较安静,不太善于表达,就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分数不是很高。所以这是文化上的一个冲突和差异,各位需要去面对和调整的,一定要在课堂上表达,不管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你对这个课感兴趣。
另外一点,我之前观察到或听说在有些学校,
中国孩子去了之后更加愿意国孩子呆在一起,希望各位家长告诉您的孩子,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一定有一个目的,是让他了解和认知一个新的文化和新的人群,当然在陌生的环境里和同胞在一起是一个更加舒适更加容易的选择,但是这一定不是对你最有帮助的选择。所以去之前,能够在脑子里面告诉自己,我去就是为了学习新的东西认识新的人、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而不是单一局限在和我自己的同胞呆在一起。
还有一点,各位
让孩子去亲身感受营养和饮食的差异,国外没有中餐,即使有也和想得不一样。这是需要去调整的方面。精神准备和学习准备,以及胃都准备好,去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座家长最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我看到在座有很多同学六年级不到,还有一些是七八年级的,马上就要进入申请季的同学,我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校长会给大家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呢,怎么样我才能帮助我的小朋友或帮助我自己申请到这么好的学校?这个问题我想同时问校长和张骥洲老师,因为今年大陆共23个学生,张老师就有两个学生申请到了HILL,所以是非常厉害。我想问的就是针对接下来的申请季有什么建议。
首先,
每个同学要亲自参与到申请过程,不能把这件事直接交给爸妈做,如果一定申请这样的学校的话。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你一定要把最真实最亲身的经历和申请的学校联系起来,同时你要不断鞭挞和拷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去一个新的学校学习?这是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还有,你在表达任何的东西,不管是文书还是各种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最真实的兴趣爱好表达出来,这是不二法门。
申请里面,一个是分数,一个是文书,一个是面试,分数没有人帮得了你,这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平常心说,托福考试是设计给大学生考的,严格按照时间表,什么时候考托福,什么时候考SSAT,这些都非常重要。分数不够的话,基本上就免谈。一定不能妄想我的孩子分数只考了80多,但是性格极好,他一定会被这个学校垂青的。你要相信我,200个中国孩子考到105分以上、2200分以上,他们一定有那么十几个是性格和你孩子差不多好的,所以不要有侥幸心理。
一定要把自己最真实的表达出来,我希望家长一定不能有一个误区,就是一定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一定要去非洲帮过难民,一定要去中科院做过实习,不一定是这样,因为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如果让你们的孩子,一个初中生去讲一件他不喜欢的事情,他一定无法流露出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反之,如果让你们的孩子去说一件他非常喜爱的事情,他脸上那种喜悦之情、兴奋的感觉是根本掩饰不住的,而这些都会在面试中流露出来,在文书里也会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他“不是”的人,一定要看他到底是什么,哪怕一个很小的点他真的很喜欢,他把它做深了就可能是他申请的钥匙。
我今年带2个学生进HILL,有一个男孩不会弹钢琴,不会体育运动,就爱做饭。他真的很喜欢很爱做菜,他把自己做菜拍成小影集,拍他怎么做的,他怎么调这个酱,他怎么切这个肉,等等,这就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最真实的状态。
所以如果你们要申请这样的学校的话,一方面分数一定要准备好,第二点就是让孩子亲身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把最真实最好的展现出来,剩下的知天命。因为200个选十几二十个,这里面是没有规则的。各位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因为让初二的孩子面临这样的选择,尤其当他已经把托福考到了106分,SSAT考到2200之后,还要和同龄的100多个孩子争夺十几个席位,我觉得尽力就行。
看申请材料时会看学生的性格,那学校是不是喜欢活泼开朗性格的?有的孩子比较安静和内向,他们是不是也会考虑?
整个美国社会,一般来说更喜欢更加张扬的性格,但是最近有很多关于内向性格的研究,怎么教内向的学生,以及学生应不应该因为内向性格而不被器重。虽然社会看法在不断调整,但是内向孩子也可以发掘一些可以让自己变得开朗的方式,因为美国主流社会更多倾向于更加张扬性格的孩子。但对于一个500个学生的学校来说,如果每个学生都非常张扬,那就太聒噪了(笑)。
你们对生源的选择,怎么定位他是中国的学生?举个例子,如果他是在中国出生读书,但是有一个第三方国家的PR,还是从上海申请的话,是定义为中国的学生还是第三方国家的学生?这类学生有什么优势?
因学校而异。对我们来言,我们看学生受教育的地方在哪里,比方说一个美国的公民在别的国家读书的话,我们可能会把他考虑成在美国的学生的池子里,但是还是会根据他本身的情况定夺。在有些学校,希望让自己学校国际学生比例高的话,可能会把一个在上海的美国学生定义为美国的学生,这样就能招更多的国际学生。对HILL而言,我们一共只有500多个学生,看重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他持哪个国家的护照或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