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A:申请的 “基石”,重在 “稳定” 与 “提升”
GPA 是招生官评估学术能力的首要指标,尤其是目标院校为 Top50 或热门项目时,高 GPA 几乎是必备条件。
- 核心策略:分阶段应对
- 未毕业学生(大一 / 大二):优先保证核心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高分,这比选修课成绩更重要。如果某门课分数偏低,可通过后续同领域的高阶课程高分来弥补,体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 已毕业或临近毕业学生(大三 / 大四):若 GPA 已定型,可通过其他硬件弥补,如高分 GRE、高质量科研 / 实习,或在申请文书中解释 GPA 波动的合理原因(如家庭变故、初期适应问题),但需简洁客观,避免找借口。
- 关键注意点
- 明确目标院校的 GPA 门槛,多数 Top50 院校建议本科 GPA 不低于 3.5/4.0,部分理工科项目对 GPA 要求稍宽松(3.3+),但热门商科(如 MBA、金融)竞争更激烈,GPA 需 3.6 + 才有优势。
- 若本科院校背景不突出(非 985/211),可通过更高的 GPA(3.7+)来增强竞争力,抵消院校背景的劣势。
二、GRE:标准化考试的 “加分项”,侧重 “适配” 与 “技巧”
GRE 是多数研究生项目(尤其是理工科、文科、社科)的必备考试,部分商科项目(如 MBA)接受 GMAT,但 GRE 的适用范围更广。
- 核心策略:分专业定目标,分模块提分
- 明确目标分数:根据申请专业和院校层级定分数,理工科对 Quant(数学)要求高(建议 165+),Verbal(语文)要求稍低(155+);文科、社科则相反(Verbal 160+,Quant 150+);作文(AW)多数项目要求 3.0+,部分文科项目(如法学、教育学)需 3.5+。
- 分模块突破:
- Verbal:重点积累高频词汇(如 GRE 核心 3000 词),掌握填空题的逻辑关系(因果、转折、对比)和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定位关键句、分析段落结构)。
- Quant:GRE 数学难度低于国内本科数学,重点在于熟悉题型(如几何、代数、概率)、避免计算失误,可通过刷题(如《GRE 数学高分快速突破》)巩固知识点。
- AW:Issue(立论)需提前准备不同话题的论证框架,Argument(驳论)则要熟练识别逻辑漏洞(如因果倒置、样本不足),写作时注意结构清晰、论据充分。
- 关键注意点
- 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建议预留 2-3 个月集中备考,每周至少投入 20-30 小时;若目标分数较高(如 330+),可延长至 4 个月。
- 重视 “送分策略”,多数院校接受 “ScoreSelect” 服务,即只提交一次的 GRE 成绩,因此可多考 1-2 次,刷出最优分数。
三、硬件条件的 “协同增效”:避免 “单点短板”
硬件条件不是孤立的,招生官会综合评估 GPA 和 GRE,甚至结合语言成绩(托福 / 雅思),形成 “整体印象”。
- 弥补短板:若 GPA 偏低(如 3.2/4.0),需通过更高的 GRE 分数(如 325+)来证明学术能力;若 GRE Verbal 分数低,可通过托福阅读 / 写作高分(如托福阅读 28+)间接体现语言能力。
- 匹配项目:部分项目对硬件要求有 “隐性偏好”,例如理工科项目更看重 GPA 中的专业课成绩和 GRE Quant 分数,文科项目则更关注 GPA 整体水平和 GRE Verbal 分数,申请前需通过院校官网或学长学姐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