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起因是一节“环境会计”选修课的小组作业:审计本校一周垃圾流向。我们戴上手套、推着 borrowed trolley,在图书馆后门蹲点记录,发现咖啡杯占干垃圾重量34%。
第二段:把数据做成海报贴在学生中心,意外收到Student Engagement Office邮件:愿意提供500澳元种子基金,条件是项目必须持续一个学期并量化成果。于是“Zero Waste Lab”诞生。
第三段:一步是“Cup Library”。我们与校内两家咖啡馆谈判,采购200个不锈钢杯,贴上二维码。学生扫码借杯,48小时内归还即可免押金。前两周归还率仅55%,后来把归还点扩展到图书馆和体育馆,第三周升至82%。
第四段:第二步是“Trash to Treasure Pop-up”。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三,在草坪上摆开长桌,学生把不用的充电宝、课本、衣服带来交换。我们设计“以物换积分”规则,积分可抵咖啡。一学期下来,共交换物品1,200件,减少 landfill 约180公斤。
第五段:第三步是把项目嵌入课程。我们向学院申请“Independent Study”学分,用垃圾减量数据撰写报告,并录制成10分钟微课上传至Moodle。最终获得6学分,还拿到系主任的推荐信。
第六段:项目结束后,不锈钢杯被正式纳入校园设施,由清洁公司每周高温消毒。Trash to Treasure 也移交学生会,成为固定活动。我们把经验写成操作手册,公开在GitHub,供其他高校fork。
结语:零废弃不是苦行,而是一场大型校园游戏。当垃圾变成数据、变成积分、变成成绩单上的数字,环保就从口号变成日常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