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把毕业典礼定在周五上午,下午便背起已寄到宿舍门口的轻量背包。路线设计逻辑很简单——沿着东海岸铁路线走,能搭火车就绝不飞,省钱且随时可停。
第二段:从悉尼大学出发,先走“内城-帕丁顿水库-邦迪海滩”六公里城市步道,把建筑系的“城市更新”案例踩在脚下。傍晚在Bondi Icebergs泳池旁露营区扎营,夜里听浪声复盘四年设计作业。
第三段:次日清晨乘早班火车南下卧龙岗。校园里的地质课曾讲过海蚀平台,现场看玄武岩断层比幻灯片立体。午后继续沿“蓝色海岸线”徒步到Kiama喷水洞,在游客中心盖一枚纪念章。
第四段:第三日转场墨尔本,把行李寄存在南十字星车站,只带相机和速写本。搭乘96路电车到St Kilda,再沿Bayside Trail步行至Brighton Beach彩色小屋,给每间小屋编一个同学外号,完成一场“移动毕业照”。
第五段:第四日清晨坐V/Line到Geelong,转公交至Torquay,正式切入大洋路。徒步至Anglesea时偶遇冲浪学校招义工,换两小时帮忙收冲浪板换一顿Fish & Chips,体验“以工换食”的澳洲日常。
第六段:终点定在洛恩(Lorne)十二门徒方向的栈桥。夜里在免费营地升起毕业袍做的“旗帜”,与陌生人分享各自学校的古怪传统。把一路收集的贝壳、车票、咖啡杯套贴在笔记本里,成为比证书更厚的“毕业卷”。
第七段:回程时把背包重量从7公斤减到4公斤——把多余的衣物捐给慈善商店,把一路写满的速写本寄回家。火车穿过夜色,耳机里放的是毕业典礼上没播完的毕业歌。
结语:这段旅程没有豪华酒店,也没有网红打卡,却用脚步把课堂知识、城市纹理、海岸线连成一条私人记忆。毕业旅行可以很慢、很轻,却足够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