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 -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的最后一批 257 名学生即将毕业,这所被誉为 “东西方教育完美融合” 的亚洲首所文理学院,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从 2011 年高光创立到 2025 年黯然落幕,它仅用十余年时间,便走完了从教育创新标杆到无奈关停的历程,消息一出,在新加坡乃至全球教育界引发强烈震动。
2011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与耶鲁大学联合宣布成立这所纯文理学院,旨在将美国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引入亚洲,弥补新加坡教育体系中过度侧重职业化、技术化的短板。作为耶鲁大学 300 年来海外办学项目,它从诞生起就被寄予 “教育改革” 的厚望。
-
「超低录取门槛:堪比藤校的选拔机制」
作为耶鲁海外分校,其录取标准极为严苛:每年仅招收约 250 人,录取率低至 3%-6%,雅思成绩需达 6.5 分(竞争分数 7.0+),托福总分不低于 93 分(竞争分数 100+)。2024 届数据显示,学院从 32 个国家录取 234 人,国际学生占比近 50%,而中国大陆地区仅 8 人入选,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
「课程创新:常春藤传统与亚洲视角的碰撞」
课程由两校教师联合开发,涵盖 “艺术与人文”“哲学、政治与经济”“环境学” 等七大热门专业,既传承耶鲁的文科教育传统,又融入亚洲文化研究。2017 年首届 119 名毕业生中,超 90% 实现就业或深造,103 人获荣誉文学士、16 人获荣誉理学士,办学成效一度备受认可。
新加坡外交官、Yale-NUS 董事会成员陈庆珠(Chan Heng Chee)公开指出,“财务不可持续” 是关停主因。学院原计划募集 10 亿美元捐赠基金以维持运营,但截至 2020 年仅筹得 8000 万美元(不足目标的 8%)。更严峻的是,单名学生年均培养成本超 15 万新元,国际化师资薪资支出占总预算 62%,高昂的办学成本从创立之初便埋下隐患。
尽管学院吸引了全球学子(20% 毕业生进入耶鲁、哈佛等学府深造),但多数国际学生毕业后选择离开新加坡,未能转化为本地人才,这与新加坡 “引进人才、服务本地” 的教育策略相悖。从宏观层面看,这也暴露了文理教育 “通才培养” 理念与亚洲社会 “就业导向” 需求之间的深层矛盾。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尖锐评论:“在亚洲谈‘纯粹的知识探索’,本身就是奢侈的理想主义。” 当各国教育更强调专业技能与就业匹配度时,Yale-NUS 推崇的 “跨学科思辨”“人文素养” 难以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其教育模式的 “小众性” 逐渐成为发展瓶颈。
Yale-NUS 的终结,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转身 —— 它印证了教育创新的勇气,也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对未来留学申请者而言,这意味着:
- 择校需更注重 “专业适配性” 与 “就业导向”,避免盲目追逐 “光环院校”;
- 理解不同教育体系的文化土壤,理性评估 “国际化教育” 与个人发展目标的契合度。
这所学院的故事或许落幕,但关于 “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的思考,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