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科申请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对于大陆学生而言,这条路充满了独特的挑战。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首先需要认清那些最核心的难点—它们既是阻碍,也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美本申请难点一:卷竞赛卷成绩卷AP,亚裔刻板印象不容易打破!
有同学参加过Ross和SUMaC两大含金量很高的数学营,只进到了CMU;有同学是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选手,却遭遇了美本Top 20"全聚德";
有同学参加过MIT TOP科研夏校RSI和爱荷华大学中学生科研项目SSTP,Top 20里只录取了康奈尔;
还有同学USAMO(美国数学奥林匹克)+USNCO(美国化学奥林匹克)+USACO(美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白金,最好Offer是排名五十多的州立大学……
卷了那么多年的数理化奥赛,导致美本招生官确确实实已经对搞竞赛的亚裔群体审美疲劳了。
美本申请难点二:美国大学招人口味已经变了,但很多家庭还没跟上!
top学校不再像之前那样青睐全面发展的通才学生,而是越来越倾向于招收由高度专注但爱好广泛的专才学生组成的多元化班级。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指出,2025 Fall被录取的学生对“宇宙学和cosplay、量子和quilting(缝制被子的方法)、农业和射箭”感兴趣;
康奈尔大学表示,被录取学生的兴趣包括“密码学和救灾活动、空气污染研究和人类家园志愿工作、克罗恩病研究和拯救当地传粉者”。
美国大学还是在寻找文理兼修的学生,但这个词有了“新”定义,不是说打数学竞赛和参加写作比赛这种肤浅的文理结合,而是指做的活动既要有科技元素,又要有人文思考。
美本申请难点三:冷门专业”不再冷门,“曲线救国”效果不再
美本申请难度不断提升,很多机构和顾问刻意引导学生尽量避开竞争激烈的“热门”专业,选择如性别研究、东亚研究、政治、哲学等类似小众专业,听说去年某机构申请性别研究的学生超过50%。
刻意选择孩子“冷门专业”风险很高,而且已经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冷门专业”,机构和家长把美国大学所谓的“冷门专业”研究透了,无论申请哪个专业都会有大批申请者竞争,再加上“冷门专业”本来招生就少,未来这条“捷径”会挤掉更多申请者。
大部分通过“冷门专业”成功进入名校的孩子,是自己真正喜欢,真正热爱并在该领域深入探索、不断钻研。
哈耶普斯麻和TOP十录取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是“冷门专业”,强加给孩子不喜欢的专业,所有的活动、科研、竞赛脱离了自身的兴趣和经历都变得索然无味,也失去了活动应有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也就是为什么看似一堆活动,成绩优异的孩子最终录取差强人意的原因。真正的热爱是藏不住的,不喜欢也是包装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