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愿填报前的准备工作
1.吃透政策
考生和家长务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本省(区、市)的高考政策,明晰哪些政策是重中之重,哪些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留意重要政策在当年是否有所变动。
2.信息收集
信息来源和获取途径的可靠性不容小觑。一般来说,考生及家长可选择的权wei渠道主要包括: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高考高招类的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
3.初步筛选志愿
“初选志愿” 是结合自身成绩定位,确定目标院校的过程。在完成政策学习和信息收集后,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应该已有大致方向。此时,考生可以初步筛选出一些在本省(区、市)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并仔细研读这些院校的招生章程,认真比对各院校之间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等数据,挑选出与自身兴趣、分数及批次相契合的院校。
4.模拟填报演练
“模拟填报” 是依据本省(区、市)的志愿设置情况,将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呈现并进行一次真实模拟操作。高考志愿通常通过网络填报,且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无法补报。每年志愿填报过程中,都会出现操作失误、密码丢失等状况,再加上填报高峰期网络系统可能较为拥堵,考生容易慌乱,所以提前进行模拟填报能做到未雨绸缪。
二、填报志愿需考量的因素
1.以成绩为根本依据
高考成绩是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关键要素,直接划定了考生可选择的院校和专业范围。
2. 全面评估院校情况
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关乎考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地点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考生在选择院校时,不仅要了解其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还要关注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涵盖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
3. 综合考虑兴趣与就业等因素
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内容,通常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紧密相连。重点大学有其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各自的特色专业,至于优先选择院校还是专业,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权衡。
4. 结合自身身体等条件
专业与身体状况存在一定关联,部分专业会受到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等限制。此外,部分院校根据专业学习需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提出特定要求。
5. 合理设置志愿梯度
建议考生采用高、中、低搭配的方式填报志愿,这种安排较为科学合理,能够有效降低退档风险。
三、录取通知书的收取时间
高校一般在录取工作结束后一周左右,向录取新生寄发录取通知书。若考生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高校官方网站上查询到录取结果,但迟迟未收到录取通知书,可及时拨打录取高校公布的招生咨询电话,查询本人录取通知书的邮寄情况。
四、专业填报不可忽视的要点
要了解专业在体检、语种、选考科目、单科成绩等方面是否有特殊要求。
一些定向就业的专业也值得重点关注。例如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农林技术等专业。
关注专业的修业年限,像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相关专业,修业年限基本为五年制。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开设五年以上的 “长学制” 专业面向高考生招生。
留意专业录取分数情况,可以参考高校、各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表》、专业录取分数排名等数据,依据自己的分数和位次选择适配的专业。
五、警惕 “高价辅导” 陷阱
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 “高价” 指导咨询,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陷入志愿填报风险。典型问题可点击链接查看,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防范意识。
由新东方前途出国举办的【第62届新东方国际教育展】致力于将孩子们努力考出来的高考成绩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在高老志愿填报前,我们也可以提前了解一些高考志愿的规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抢占活动名额!
如果大家对此类问题有疑惑,欢迎大家在线咨询专业老师,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顾问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
声明:部分内容与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